北京、西藏两民警同天捐献造血干细胞
捐献室里的新警察故事
时间:2021-11-02
日前,驻京部队某医院。一位北京警察,一位西藏警察,同一天,在同一间造血干细胞捐献室,伸出手臂,捐献出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两人突破了数万分之一的概率和近4000公里的距离,在此相遇。
这是一篇新警察故事,一个关于爱和责任的故事。
民警小玮的故事
砰!眼前的大门发出一声闷响,被大力关上。民警小玮的手还抓在门上,瞬间,手指一阵钻心的疼,他能感觉到手上在流血……
在0.5秒的时间里,小玮在想要不要低头看一下手。但是他没有。他必须盯紧那个关门的人——已经连续追查多日,终于近在咫尺的,犯罪嫌疑人!
这一次执行抓捕任务时,小玮被嫌疑人恶意用门夹伤手指。但他强忍剧痛,在任务完成后,才挤出时间治疗,导致他右手无名指骨折,指甲脱落。
近日,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的民警小玮,来到采集室,准备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看着采集机载着他的血液缓缓离开身体,分离出部分造血干细胞后再回输回体内,想到不久前,和血液有关的另一个故事。好在这一天,小玮的任务并不危险——他要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救助一位小朋友。
2015年,小玮还在读研,在献血车里完成了无偿献血,并加入中华骨髓库。6年后,小玮接到了中华骨髓库北京市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他与一名血液病患儿的HLA初配成功。小玮没有丝毫犹豫:“不管是捐献造血干细胞还是日常工作,只要能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我都会挺身而出。”
小玮说,“2015年我加入中华骨髓库,三年后这名小患者出生。也许当初,我就是等待着他需要我的这一天。”说起这段经历,他用的词是——奇妙,“茫茫人海,有人与我因为配型成功联系在一起,这种概率很小。” 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和以警察的本职身份救人,在小玮看来还是有点不一样,“也许我内心里那份爱心多一些。当我知道对方是一个小男孩时,我特别想抱抱他。”
作为基层民警,五加二、白加黑,连续工作几十小时是一种常态。但最近,小玮成了派出所的“所宝”——领导和同事对他捐献造血干细胞都非常支持。小玮笑称, “我的主管副所长,在我执行抓捕任务时,始终亲自带队,防止我意外受伤。” 此外,所长、政委也以谈心谈话、安排假期的方式,让他踏实入院调理身体、好好休息。
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前的一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打破日常生活规律的一周,但小玮却笑着感慨:“工作4年来,最近一周,是我作息和饮食最规律的几天。”
民警桑珠的故事
在小玮谈起从警和捐献的经历时,同一间采集室里,另一张采集床上,一个肤色黝黑的小伙儿,不禁频频点头。他的名字叫桑珠,是一名来自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的23岁年轻民警。
“桑珠您好,您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初步成功,请问您是否愿意捐献?”几个月前,面对中华骨髓库西藏自治区管理中心的电话,桑珠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警察的神圣职责,而挽救生命,则是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永远不会忘记和更改的使命。”桑珠平常话不多,但说到这里,他却掷地有声、毫无矫揉。
一位北京警察,一位西藏警察;一个守护首都,一个保卫高原。相距近4000公里,他们本可能天南地北,不会相识;此刻,却因为多年之前种下的一颗爱的种子,而走到了一起。同一医院,同一房间,同一天。这种常被人感叹“编剧也写不出来”的缘分,却如此真实地发生。
巧合还不止于此。2018年,和小玮一样,桑珠也是因为和几个同学参加献血活动,而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西藏管理中心的一名入库志愿捐献者。三年后,桑珠与一名成年女性患者配型成功。高分辨确认、全面体检,一切都很顺利。一路“绿灯”,桑珠来到北京,在捐献室结识了“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近年来,经过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与中华骨髓库的紧密联系、大力宣传,目前西藏入库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已达1975人份;而桑珠是西藏首例藏族男性捐献者,也是西藏自治区公安系统首例捐献者。
虽然顶着诸多“首例”的光环,桑珠却更愿意为救助的患者高兴,“捐献过程中,我看了对方写给我的感谢信,了解到对方已经有了家庭。我很高兴帮助了别人,拯救了一个家庭。”
“桑珠是一个纯真朴实的大男孩,眼睛像天空一样清澈,心灵像高原圣湖一样纯洁。”小玮努力地调遣美好的辞藻,送给在捐献室里巧遇的警察同行。作为一个藏族小伙儿,桑珠不如小玮健谈,但在同吃同住的几天里,他们找到了许多共同话题,似乎无需多言,就能相互理解。
采集完成后,小玮和桑珠分别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2152例和第1217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虽然相逢只有短短几天,但小玮和桑珠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捐献结束后,小玮约桑珠去天安门看升旗,带他去自己的工作岗位走一走。桑珠也邀请小玮去西藏,游一游祖国河山,体验一下西藏警察的生活。
来源:中华骨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