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馆载史 以文育人

时间:2022-08-19

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这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发地,也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地。红十字运动在这里历史深厚、影响久远。

1874年,距离国际红十字运动诞生仅11年,关于红十字的理念就开始在上海传播。此后,与红十字有关的文章屡见报端,仅1895年《申报》登载就多达74篇。在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下,红十字逐渐为民众所知,并从这里向全国各地传播开来。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为救助我国难民,在沈敦和等人的努力下,3月10日,中、英、法、德、美五国代表会集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宣告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并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道救援行动。据记载,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及其分会历时三载,共救护安置难民46.7万人。

日俄战争救护结束后,五国合办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解散。1907年7月,中国红十字会开始走上“自立”之路,会址设在上海。

“恤兵救灾,首需救护人才及医院。”“自立”之初,中国红十字会便将此提上日程。1910年,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今华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医学堂相继在上海落成,为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红十字会再一次担起救护使命:组建救护队、掩埋队,从上海遣往各地前线;增设分会,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各分会协同的庞大救护网络(上海市红十字会的前身——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亦在此时成立);征集会员和筹款募捐,为救护行动提供后援保障。上海再次成为了全国人道救援的中枢。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同年,中国红十字会被正式批准加入国际红十字运动;孙中山颁布大总统令,确立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地位;中国红十字会先后召开首届会员大会和统一大会,将总办事处设在上海。

“八一三”淞沪会战失败、上海沦陷后,1938年春,总办事处才由上海迁往香港,1940年被撤销。

可以说,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上海始终是红十字文化中国化的试验场、传播红十字文化的集散地和中国红十字运动的中心。特别是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苏克己等四烈士用鲜血铸就了人道主义丰碑;“南市难民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战时平民中立保护区,为日内瓦第四公约的诞生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促进了国际人道法的发展。

上海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也积淀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往古者,所以知今也”。挖掘、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对于讲好红十字人道故事、推动红十字文化传播、促进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2013年,我们就开始筹建“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2016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之际正式开馆。2018年8月,陈列馆正式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

作为一个全面系统介绍红十字历史文化的主题展馆,陈列馆内设国际红十字运动馆、中国红十字运动馆、上海红十字运动馆、淞沪抗战·上海红十字馆、人物资料馆和尾厅等六个部分,藏品千余件,其中珍贵藏品260多件。该馆通过实物、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再现了国际、中国和上海红十字运动的百年历程,揭示了其诞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必然,展示了中国、上海市红十字会在人道领域的特殊贡献。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在百年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一代又一代红十字人书写了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壮丽诗篇。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善于从中汲取力量,更加坚定红十字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做到初心不改、矢志前行、同心筑梦,奋力续写人道事业的新篇章!

张浩亮  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