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峥嵘岁月 谱人道华章

——延安时期红十字运动展馆落成侧记

时间:2023-05-05

一张张照片,定格一段光辉岁月;一件件文物,承载一段红色记忆。

4月28日,中国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延安时期红十字运动展馆开馆。展馆内的300余张图片、100余件文物,再现了延安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对陕甘宁边区乃至整个抗战胜利所作的积极贡献。

岁月艰难,救护队逆行而上

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延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十三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从胜利走向了新的胜利。在此期间,中国红十字会迅速发展,在战场救护和赈济灾民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医务人员、药品以及医疗器械极度匮乏,前线负伤转运后方的伤兵让原本就十分落后的医疗条件更显得捉襟见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加上国民党方面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边区的医药资源补给难上加难。

1938年,享誉海内外的生理学家和外科医生林可胜临危受命,成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长,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很快与林可胜取得联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先后将第23医疗队、第39医疗队、第33医疗队、第7医护队、第29医疗队、第35医疗队以及第54医防队等9支医疗队派往延安,并多次运送大批药品和医疗器械到边区,有力支援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工作。

1938年1月,第23医疗队、第10医疗队与第7医护队一起抵达延安。医疗队中,有大批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山东齐鲁医学院的医师和护理师,到延安后,队员们一部分奔赴抗日前线开展战场救护,一部分留在边区各个医院,保障边区的干部群众,培训医护人员。

展馆内的一组照片记录了中国红十字会医疗队当年在延安生活和工作的情景:医疗队队员们戴着有红十字标志的草帽,或在执行任务途中、或在溪水旁盥洗、或在窑洞外就餐,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肩负使命,显得神采奕奕。

展柜中陈列着当年的各种医疗器械和生活用品,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派往延安的各支医疗队出色完成了任务。尤其是第23医疗队,仅在第二兵站医院1年内,就救护伤兵4万多人,完成各类大小手术3000余例,无一死亡病例。

秉持人道,志愿者汇聚圣地

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援助延安抗战的同时,大批外籍医生和医疗团体秉持人道主义精神,纷纷奔赴延安,为延安及陕甘宁边区医疗卫生事业和中国抗战奉献出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先后来到延安的外籍医生有马海德、白求恩、柯棣华、毕道文、梁金生、汉斯·米勒等,医疗团体有加美援华医疗队、印度援华医疗队与公谊服务会等。

1938年3月31日,白求恩率医疗队通过红十字运动通道来到延安。展馆内挂着一张珍贵的照片,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张毛泽东与白求恩的合影。画面上,白求恩头戴八路军军帽,坐在毛泽东身旁。白求恩到达延安的第二天晚上,在凤凰山窑洞见到了毛泽东。两人彻夜长谈直至凌晨,白求恩主动要求去前线的野战医院工作,并承诺,要救活战场上75%的重伤员。

另一张照片上,白求恩全神贯注,手把手地向医护人员传授输血方法。在延安和前线,白求恩组建群众血库,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授课,和战士一起抗洪抢险,还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他们行程750公里,做手术 300余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大批伤员,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多种战地医疗教材。

1939年10月28日,白求恩在河北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11月12日凌晨,这位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在河北唐县逝世。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敬献花圈,并题写挽联,又在紧张的工作和战斗之余,写下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

1938年9月,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被中国红十字会改编为第15救护队,于次年2月抵达延安,队员们每个人都起了一个带有“华”字的中国名字,即爱德华、卓克华、柯棣华、木克华、巴苏华。1940年9月,百团大战爆发,经柯棣华、巴苏华要求,领导批准两位大夫到前线抢救伤员。在前线的十多天内,他们接收伤员近千名,每天为数十名伤员手术。

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当年活跃在延安的国际红十字志愿者,他们有的在破旧的窑洞里开展手术,有的在细心地为伤员安装假肢,有的在树荫下为八路军战士看病,还有的在与毛泽东等领导人开心交谈。

1939年6月的一张照片上,柯棣华在八路军拐峁医院向王稼祥等人介绍由印度带来的手携式X光机的操作方法。窑洞外天气晴好,柯棣华全神贯注地操作着面前的仪器。在这张照片拍摄三年半之后的1942年12月,柯棣华病逝,年仅32岁。

薪火赓续,弘扬红十字精神

延安时期红十字运动展馆的建成以及对红十字会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和挖掘,填补了中国红十字会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陕西省副省长徐明非表示:“延安时期红十字运动展馆开馆,是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陕西省红十字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必将为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15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专程来延安调研并提出,以项目建立形式,支持延安建设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以展厅的形式展出相关历史资料、图片、实物等内容,让全国红十字系统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学习延安时期红十字运动发展史,接受延安精神和人道文化教育。

随后,总会、省、市三级红十字会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划。2016年6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立项。2017年,陕西省红十字会同意开展教育基地建设。2017年至2019年,延安市红十字会与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苏州大学等机构合作,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了《延安时期红十字运动及其史料线索研究目录》《项目研究大纲》《项目计划书》《布展实施方案》等基础资料。

2021年5月,延安市政府协调落实了布展场地。10月,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来延安为中国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揭牌。

2023年2月,延安时期红十字运动展网络(VR)展馆上线运行。网络(VR)展馆充分运用红十字元素,对实体展馆进行了1比1复刻,旨在呈现一个融合科技感、专业性、艺术性的数字创意个性化展厅,让观众可以实时领略延安时期红十字运动文化。

4月28日,延安时期红十字运动展馆正式开馆,馆内面积248平方米,涵盖红十字运动起源、延安时期红十字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红十字会三个历史阶段,重点反映延安时期国际援华医疗队和中国红十字会9支医疗救护队通过不同渠道奔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人道主义工作的情况。

记者  杨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