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捐血脉相连 再助义无反顾
——山东省济南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岳中二次捐献侧记
时间:2023-07-21
“半年前,我们就是‘亲人’了,给‘亲人’捐献没有什么可犹豫的。”7月5日上午,山东省济南市市民王岳中再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用于救治一名半年前他曾捐献过造血干细胞的血液病患者。这份“生命种子”以最快的方式送达患者所在的医院,为生命再次续航。此次捐献后,王岳中成为济南市第14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也是该市首位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
一封特殊的感谢信
“其实,全家人第一次听说您能救助我父亲时,我们就激动万分,您不光挽救了一条生命,您还挽救了一个家庭。”7月5日,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的王岳中收到了一封装裱精美的感谢信,还有一份小礼物。信中,患者女儿表示自己的父亲本想亲自写信,但因身体虚弱暂时无法提笔,只能由女儿代笔。
原来,首次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并不理想,近期又出现反复,身体十分虚弱,只有再次移植造血干细胞才有继续治疗的希望,而王岳中成为唯一能帮助这名患者的人。
“感谢您伸出援助之手,我了解这个过程并不轻松,甚至十分煎熬,真心感谢您,不惧身体不适,依然选择再次帮助我父亲。未曾谋面的好心人,真心祈祷您身体健康,得偿所愿,也希望我父亲在您的帮助下战胜病魔……”字里行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王岳中的手机相册里,还存着受捐者第一次写给他的感谢信。
“这封信是捐献后两个月才辗转收到的,那时患者还能提笔写信。”王岳中回忆,他通过感谢信了解到,对方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血液病患者,“他患有脊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危,2022年病情恶化,只能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而我恰好与他配型相合”。王岳中觉得,这是一种缘分,而他也把捐献救人当作自己的责任。
为救患者他毫不犹豫“出手”
一年前,2022年7月,王岳中接到济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筛相合,当即表示愿意尽快捐献造血干细胞。此后,他又顺利通过高分辨检测和体检等环节,最终于11月2日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
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结缘还是在2021年5月,王岳中参加宣传活动并顺利加入中华骨髓库。
“此前,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知之甚少,入库后才做了进一步了解,没有想到会这么快配型成功。” 第一次捐献,王岳中没有丝毫犹豫,“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放弃捐献,他的家人会在悲痛之中度过余生。我也是一位父亲,当一个生命如此真切地需要你的帮助,那份责任让人变得异常坚强。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救”。
“第一次捐献后,我觉得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我肯定还是毫不犹豫地去做。”王岳中说,“那时,我就已决定为这个承诺负责到底。”
首次捐献后的一段时间里,王岳中还时常记挂着受捐者,曾向相关工作人员询问其接受移植后的情况。然而,再次接到红十字会的来电,却是患者病情复发,需要再次移植造血干细胞。
“无论对方是谁,年龄多大,家在哪里,只要他有需要,我一直都在。”如此回复后,王岳中心里五味杂陈,他既对患者的状况感到难过,又庆幸自己还能再次捐献,为其带去生的希望:“第一次已经捐了,如果这次不捐就前功尽弃了。本来是救人家命的,如果这次不捐,我心里肯定会留下遗憾。”
王岳中的家人看到他坚持的态度,也一致表示赞同:“你自己决定了那就捐吧,我们支持你。”
为了捐献健康的造血干细胞,41岁的王岳中做足了准备。“自接到通知要捐献后,我就开始跑步了,早上7时40分到公司后在公司楼下跑步至少40分钟,除了下雨实在没法坚持我一天没落。”王岳中自豪地说,刚打动员剂的第一天他还在家人的陪同下走了一万多步。
“救人助人普通人也有机会”
捐献救人,王岳中并非偶然为之。自2015年起,他就多次参与志愿服务、爱心扶贫等活动。在网上看到有公益筹款项目,他也会捐出一份爱心,“即便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救死扶伤,但普通人也有救人助人的机会,尽力而为吧”。
“我曾跟妻子说过很多次,人死了有啥,能捐的都捐出去也是为社会作贡献,但她不同意这种想法,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算是折中吧,这也是一种奉献的方式。”王岳中说。
“第一次捐献就希望能成功并帮助对方康复,既然这次病情需要再次捐献,患者中间肯定经历了很多痛苦,我就希望对方这次能康复如初,不再经受这种病痛的折磨。”因为这份“被需要”,王岳中更能体会爱心传递的力量。
“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有老人还有两个孩子。我能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说明捐献对身体确实没有影响。”王岳中说,捐献后会时常跟身边人聊起这件事,已经有朋友向他咨询加入中华骨髓库的事宜,“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捐献过程和意义,希望入库志愿者越来越多,能救助更多血液病患者,给他们一丝生命的曙光”。
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