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累计启动应急响应八百余次
时间:2024-09-25
9月24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召开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工作会议。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孙硕鹏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建立区域协作机制以来,全国红十字系统累计启动应急响应800余次。综合成灾规律、灾情等因素,与机制形成前年份比较,应急响应频次、效率、质量等均得到大幅提升,充分体现出体制机制变革带来的巨大成效。
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地救护,红十字应急体系是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红十字救援力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进步。随着红十字应急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日益具备全灾种、全天候、全地域作战能力,特别是通过科技赋能,建成了覆盖省、地、县红十字会。联通每支救援队的指挥调度系统,关键是要进一步优化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应急效能。
而建立区域协作机制,一是解决“逢灾待命”问题。按照以前的管理体制,每逢重特大灾害发生,由总会发出指令,指挥调度救援力量出战。这一管理模式保证了救灾工作的统一有序,但受灾和临灾省份没有指挥调度权,在逐级上报灾情、等待指令中,往往贻误战机。二是解决“劳师袭远”问题。救援力量分布不均、区域“军兵种”不全,东西横跨、千里驰援、救援队员水土不服等情况时有发生,既增加救援时间和成本,也不利于形成就近反应、及时应对机制。三是解决“单打独斗”问题。“总会+省级红十字会”的指挥调度模式,客观上形成每个省份“各自为建”“各自为战”的局面,救援力量互不打通,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虽然每一省份救援队建制、装备、素质、信息化程度等均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没有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组合效应、拳头效应。
基于上述考量,总会从2022年开始,启动应急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可行性研究,结合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在京津冀、长三角等省份先行先试,取得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正式在全国推开。
2023年5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正式下发《关于建立健全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区域协作机制的意见》,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南部、西南、西北、北部、中部六大救援协作区,同步部署推动应急力量配置、指挥调度体系、教育训练机制、信息化建设、备灾仓储等从“总会+省会”向“总会+区域”“区域+省会”的应急救援新机制转型。
全国红十字系统闻令而动,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六大协作区救援体系编成,并按照“边组建、边演练、边实战”的方针,各协作区全部组织开展了集训和演练,以全新形象投入救援实战。
东部协作区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四省一市,现有各类红十字救援队伍356支。南部协作区辖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省一区,现有各类红十字救援队伍225支。西南协作区辖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三省一市一区,现有各类红十字救援队伍135支。西北协作区辖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省二区一兵团,现有各类红十字救援队伍224支。北部协作区辖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四省一区,现有各类红十字救援队伍223支。中部协作区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湖北四省二市,现有各类红十字救援队伍354支。
按照区域协作机制部署,总会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各协作区建设,负责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国际人道救援的指挥调度。各协作区成立协作工作组,辖区省级红十字会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组长实行轮值制,每年轮换一次,主要负责协作区救援协同演练等常态化工作。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区域协作工作组立即转入战时状态,由灾情发生省份任临时组长单位,按照灾害响应等级,在总会的指导下,组织调度本区域应急力量投入实战,副组长负责救援力量协同。如果同一区域两个或两个以上省份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临时组长单位由总会指定并由总会派出工作组现场协调指导。
全国建立区域协作机制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各协作累计召开联席会议50余次,开展联合演练、培训20余期,基本建立起灾情会商、灾害预警、指挥调度常态化机制,并在应急救援实战中经受了考验。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多省遭遇强降雨,南部协作区5个省全部受灾,总会派出多路工作组加强指导,协作区累计派出救援队伍104支次、4500余人次,出动车辆890余台次,冲锋舟1651条次,转移被困群众1.68万人,发放救灾物资8.77万件,开展防疫消杀面积170余万平方米,提供医疗服务5600多人次。同时,北部、中部、西南协作区全部进入实战状态,为应对东北洪涝、“摩羯”台风等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孙硕鹏透露,未来将进一步增强协同协作能力,进一步推进救援力量区域布局优化、结构调整,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做强做优区域主战队伍,提升全灾种、全要素响应能力。完善区域一体化教育训练、灾情会商、指挥调度机制,增强跨区域战略协同,提升应急反应效能。深化与应急管理部、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动,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加强与国家和社会应急力量协同,主动融入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大局,有序有效参与国内外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救援。
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李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