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生命 护航希望
——记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个人、江苏省南通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服务中心主任余瑶
时间:2024-10-29
近日,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苏省南通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服务中心主任余瑶被授予“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个人” 称号。
与“三献”工作“双向奔赴”
“可能会有点浑身无力,就像感冒了之后身上没力气的感觉。别担心,捐献结束就会逐渐恢复。”10月23日,余瑶正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陪伴江苏省第1488例、南通第9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轻轻握了一下捐献者小嘉(化名)的手,温柔的语调和真诚的笑容让人安心。
工作十余年来,余瑶已经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这样的场景,在她的努力下,已经实现造血干细胞76例、器官捐献80例,让239名病危患者重获新生。
“我和‘三献’工作应属于‘双向奔赴’。”余瑶笑着回忆2013年自己报考南通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服务中心的初衷,她是法律专业出身,但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医学梦”,“我想这个工作和医疗多多少少有些关系,也算另一种形式的‘治病救人’了。”
刚工作不到一个月,余瑶就“幸运地”遇到了两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她全程陪同,第一次了解了捐献采集的流程。“现场感受到捐献者的奉献精神,让当时刚走上这个岗位的我受到很大的触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让家属多一种选择
2013年的南通,已经成为器官捐献试点城市近2年,但捐献例数仍是“零”。虽然对这一工作感到非常陌生,余瑶还是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组织的2013年度全国器官捐献协调员培训。不到一个星期的培训时间里,余瑶学习了大量器官捐献工作相关政策法规、医疗知识和红十字知识,顺利通过考核。
没想到,几个月后,余瑶就接到了一个市民前来咨询器官捐献的电话。这位市民是一名脑梗患者的家属,经过细致的沟通,余瑶最终征得患者全部直系亲属的同意,帮助这位患者实现了捐献意愿,让三个生命重获新生。
余瑶坦言,即便已经工作十年有余,对她来说和捐献者家属沟通仍是这项工作中最具有挑战性的环节之一。遗体器官捐献和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之间存在冲突,很多家属可能在做好决定后又出现犹豫不决、放弃捐献的情况。看到家属颤抖的手和止不住的泪水,余瑶只能陪在一旁,给予对方平复的时间和空间。“很多人误解我们是‘劝捐员’,其实我们只是把这种选择的可能告知家属、陪伴家属,并不会干涉家属的任何决定。”
“捐献者的精神指引着我前进”
器官捐献协调员常被称为“生命摆渡人”,余瑶觉得自己就是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和已经达到脑死亡的患者之间的桥梁,有时甚至能为家属带来一种“慰藉”。2020年,只有17个月大的烨烨(化名)因病情过重,最终被医生宣布救治无效。父母忍痛作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最终他的肝脏挽救了一个2岁的孩子,肾脏分别挽救了一个11岁的孩子和体重较轻的成年人。“孩子虽然在这个世界的时间不长,但我希望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不然活一天还是100岁又有什么区别呢?”烨烨母亲的一番话让余瑶至今难以忘怀,“很多捐献者家属都是这样纯粹、有大爱,他们能感同身受那些受到疾病折磨的家庭有多么痛苦,所以他们希望亲人的生命能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得以延续,这非常了不起。”
出于人文关怀,余瑶很少主动和捐献者家属联系,怕他们再想起“伤心事”。余瑶没提到的是,她实际上一直惦记着捐献者和家属。南通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陆洋透露,余瑶在“5·8人道公益日”发起了“器官捐献者子女助学”筹资关爱项目,悄悄地为这些家属送去红十字会的温暖与关怀。
在余瑶看来,做协调员工作,并不是只有动人的故事和泪水,很多时候要强迫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为捐献者和家属提供最专业的服务。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她的推动和四处奔走下,南通红十字会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协调员轮值制度,占地近千平方米的“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广场”也建立起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群体也得以全部纳入见义勇为专项奖励和“博爱送万家”慰问对象。她还组织研发造血干细胞采样志愿者微信报名软件,实现信息录入的便捷、高效、准确,被全省推广。
余瑶提起了一件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或许能为她十余年的坚持做一个注脚。由于每次遗体器官捐献都需要两名协调员同时在场,所以无论是深夜还是节假日,她必须到场见证。她记得自己第一次到眼角膜捐献的现场就是一个深夜,医院的走廊很昏暗,空无一人。有些害怕的余瑶突然想到了正在等着她的捐献者和家属,她说:“他们的大爱就像一道光,支撑着我走过黑暗的通道。在日后的工作中,捐献者的精神也会指引着我一直前进。”
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