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连接生命两端的桥
——记重庆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桂家帅
时间:2025-02-25
人们常说:“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无法重来。”生命如此宝贵,怎样才能让它得以延续?对于这个问题,重庆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桂家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找准自己的赛道,步履不停向前奔跑
清晨,手机闹铃响起,桂家帅的一天又开始了。
接到医院电话,与家属见面沟通意愿,签订相关文件文书……桂家帅每天要处理的工作内容有很多。身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他的日常总是在与人打交道,也见证了很多场关于生命的接力赛。在这条赛道上,桂家帅已经走了4年多,也打定主意要一路走到底。
2020年,桂家帅正式加入重庆市红十字会捐献管理中心。刚开始,他任职的是综合性岗位,而后又成为了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渐渐地,熬夜、加班、节假日无休变成了工作常态。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工作绝不是上乘之选,但桂家帅却甘之如饴。就像他说的,完成工作的同时也是在净化心灵,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当好捐献者与受益者之间的桥梁,让更多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
时间一长,桂家帅也经历得多了。在众多捐献者之中,他曾看到年迈的古稀老人,也见过几天大的婴儿。当生命无法挽回,即将进入尾声时,他们选择将珍贵的器官和角膜捐献出来,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去。他深知,不管是捐献者本人还是家属,做出捐献决定的过程都是极其不易,这样的爱心善举一次次打动了他,让他由衷感恩于生命的礼赠,也决心用自己的力量把光明和新生带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人生并非一路坦途,不如学着面对坎坷
4年多的时间里,桂家帅常常跑到辖区的医院、社区、学校,像个“大喇叭”一样,四处宣讲有关器官捐献的知识。起先,他也吃了不少“闭门羹”,毕竟器官捐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难以接受的。每当这种时候,桂家帅都在心中告诉自己:“不求大家能加入,但愿能多一份理解。”于是,他不断地走街串巷、登门入户,把有关器官捐献的知识和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慢慢地,他发现越来越多的爱心力量开始涌现出来。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桂家帅愈发重视眼前的工作。正当所有人都以为接下来的各项任务都能顺利推进时,重庆市红十字会捐献管理中心协调员队伍却在2023年出现了人员缺口。一时间,很多工作的开展都面临着窘境,也给余下的协调员们带来了不小压力,尤其是在接到一些突发性、紧急性强的任务时,队员们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即便如此,桂家帅看起来却依然乐呵,他说:“人的一生不全是坦途,遇到困难想办法克服它、战胜它,关键是自己要有刚健自强和百折不挠的品格才行。”
实际上,桂家帅并没有说大话。那一年,他在队伍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完成了74例器官捐献见证工作,创个人历史捐献见证数最高。其中,有一位捐献者让他记忆深刻。“接到任务时,我第一时间了解了当事人的具体情况。”桂家帅发现,这位捐献者的子女都在广州打工,无法赶到重庆签署法律文书,但该有的手续绝不可缺少。
他立即与医院协调员团队取得了联系,双方商议后一致决定以最快速度前往广州,提供“上门服务”。7个小时内,桂家帅一行跨越1200多公里赶到广州,在广东省红十字会的协助下,顺利取得捐献者家属的法律文书签字。“那一次出差可谓是日夜兼程,要说不累都是骗人的,但能够成功完成协调工作,帮捐献者及其家属实现心愿,再苦再累也值了。”回想起来,桂家帅仍是感慨万分。
是荣誉也是鞭策,他想好好讲故事
2021年实现112例,2022年实现173例,2023年实现166例,2024年实现181例。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桂家帅与全市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共同努力。
自2021年参加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桂家帅见证了人体器官捐献案例175例,连续三年被评为“重庆市优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也多次参与重庆市器官、遗体捐献的调研活动。
面对诸多荣誉与奖项,桂家帅并没有骄傲自满,反倒是将目光聚焦在了接触过的捐献者身上。“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我亲眼见证了太多父母、子女、亲人在泪水中忍痛作出捐献至亲器官的决定,每一次我都深感无奈也深受感动,我想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在桂家帅及其同伴的推动下,2021年即有5例捐献者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受到社会大众的赞誉。其中,重庆交通大学21岁研究生捐献器官的经历,在各大主流媒体相继发布,累计浏览量达310余万次,微博话题总浏览量达1528.6万次;2024年宣传报道案例捐献者罗嗣政《最后一次救死扶伤》,引起了极大反响……
一传十、十传百,器官捐献的队伍越来越庞大,除了登记捐献信息,越来越多爱心人士选择成为红十字志愿者,传播“捐献器官、延续生命”的理念,架起连接生命的桥梁。
明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