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应急救护 >> 正文

用实际行动办好民生实事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红十字会工作侧记

时间:2025-07-04

从全州高速公路服务区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全覆盖,到清江河畔的巡河值守;从突发心脏骤停的生死救援,到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温柔干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红十字会以“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为理念,将红十字精神融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书写了一份有温度、有力度的民生答卷。

织就生命急救安全网

5月1日清晨,沪渝高速恩施服务区内,工作人员江烨的制服已被汗水浸透。她反复练习着胸外按压动作,“5个循环下来,手臂发酸,但心里踏实了。”江烨说。

根据2025年十大民生项目部署,州红十字会牵头推进“救在身边”行动,三项核心任务清晰明确:AED进高速服务区、水上救护站建设、培训红十字初级救护员。截至今年6月,全州高速服务区AED配备率已达100%,6100名像江烨这样的红十字初级救护员持证上岗,成为流动的“生命卫士”。

4月15日,利川市大塘小学门口,一名女生突发心脏骤停倒地,红十字志愿者杜华立即跪地施救。经过持续心肺复苏施救,女孩终于恢复了自主呼吸。“培训时流的汗,换回了一条命。”杜华说。

为了让急救知识“从课堂走向生活”,州红十字会不断创新宣教形式:在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孩子们通过VR设备体验“火灾逃生”“地震避险”的虚拟场景,通过动画短片了解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步骤……在孩子们的参观日记里,写着“我也要当救人英雄”的稚嫩誓言。

从“护身”到“护心”

高一学生小花(化名)的故事令人揪心。小花的母亲意外坠亡后,她面对墙壁沉默了3天。红十字志愿者李霖连续6次上门,用哀伤辅导和认知矫正技术一点点融化坚冰。两年后,小花顺利考入大学,在给李霖的信中写道:“您让我知道,痛苦可以被理解,而非独自承受。”

李霖的另一重身份是暖心心理坊主播。365期微信直播、25万人次观看量、10万受益人群——这组数字背后,是山区心理科普的破壁尝试。通过方言讲解、情景剧演绎,抑郁症识别、考前焦虑调节等专业话题变得“接地气”。湖北省“最美红十字人”的称号,正是对她“用专业治愈隐秘伤痛”的褒奖。

如果说急救培训是生命的“硬防护”,心理健康则是不可或缺的“软支撑”。州红十字会将目光投向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构建“预防—干预—康复”的全链条心理服务体系,通过“早发现、早介入”的模式,将心理服务嵌入基层网格: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社区组建志愿者陪伴小组,医院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

锻造“水上铁军”的硬核担当

6月19日,来凤县老虎洞河水位暴涨,20余名红十字水上救援队员驾驶冲锋舟劈波斩浪,4小时内转移群众37人。队长唐康的救生衣里揣着一张泛黄的训练表:“每周3次体能训练,每月1次实战演练——关键时刻才能快一秒、准一分。”

这样的硬实力,源于常态化“练兵”。5月9日,湖北省首届红十字水上救护大比武中,恩施州代表队以总分第一包揽团体一等奖和心肺复苏单项奖。“成绩是汗水的见证,更是对生命的承诺。”领队邹帆的获奖感言这样说道。

在清江流域,另一支队伍用脚步丈量安全。恩施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每日巡河17公里,累计值守超400小时。队员牟利恩的桨板上总绑着救生圈和扩音器,“看到野泳的,喊破嗓子也要劝回来”。这种“防救结合”的理念,有效减少了溺水事故的发生。

李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