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应急救护 >> 正文

“小站点”撬动“大服务”

——河南省郑州市社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实践站便民服务纪实

时间:2025-07-04

6月24日下午,阳光灿烂而炽热,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东大街塔湾社区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实践站的玻璃大门被拉开,一股盛夏时节难得的清凉微风吹拂而过。数名路人走进实践站参与无偿献血,又饶有兴致地体验了站内的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智能科普设备。

“这些沉浸式教学设备让急救培训变得像通关游戏般生动。所有人,特别是家里有孩子的,应该都来试一试、学一学。”体验过婴儿海姆立克急救法后,市民们笑着谈起学习这项技能的必要性。

家门口就能学:打造“15分钟急救培训服务圈”

4月16日,塔湾社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实践站正式启用,这已是郑州市第12个红十字应急救护实践站,着力打造“15分钟急救培训服务圈”。

“我们就是要把急救培训站建到群众家门口,把人道服务送到群众心坎儿上。”郑州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晓煜介绍,应急救护实践站的建立,让专业救护知识走出课堂,融入社区生活场景,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零距离”学习掌握急救技能,“这标志着全市人道服务能力有了新提升,应急救护服务网络实现新突破。”

2024年,郑州市红十字会立足城市社区实际,创新启动“城市社区博爱家园项目暨红十字应急救护实践站”项目建设。项目旨在将红十字工作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通过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生命安全守护站,有效破解应急救护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切实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与健康素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安全与健康新格局。

作为郑州市红十字会服务群众的创新举措,12个应急救护实践站均选址人口密集社区,配备“急救技能实训区”“生命教育体验区”等功能模块。

项目开展至今,已系统培训并考核认证超过1000名“红十字救护员”,为社区储备了一支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的初级应急响应骨干力量。

项目面向更广泛的社区居民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知识讲座和应急救护技能普及培训,内容涵盖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创伤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常见急症处理(中风、心梗、气道异物梗阻等)、意外伤害防范、慢性病管理等。累计已有逾1.5万名群众自发走进各个实践站,或体验模拟急救操作,或参加健康讲座,或进行健康咨询。

“当每个社区都有‘急救侠’,每部电梯都张贴应急响应码,我们的城市就织就了一张看不见的生命守护网。”张晓煜说。

来一趟办俩事:实现“救”与“献”双向赋能

12个社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实践站中,塔湾社区实践站独具特色。它位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正门口,与爱心献血屋联合建设,在方便群众学习急救技能的同时,也为群众提供献血服务,实现了“救”与“献”的双向赋能。

“实践站用房是医院的房产,交予我们免费使用,这也是医院参与公益事业的一个体现。”管城回族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江小芬介绍,“我们还与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合作,由他们派出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献血服务,区红十字会负责实践站的建设、运营维护和志愿服务”。

该实践站所处位置是郑州市老城区中心地段,周边是建设中的商都历史文化区,方圆一公里内有不少商代、元代和明代的遗存和历史建筑,又是地铁2号线和3号线交会之地,交通便利,人流量非常大。

“选址在临街人流密集处,是这个实践站和其他社区实践站最大的区别。经常有路人进来歇脚、纳凉,顺便献个血,听了志愿者宣传介绍后再加入中华骨髓库,最后体验学习一下应急救护技能。”江小芬回忆,“实践站建成启用后,这样的事儿还真不少”。

4月19日上午,实践站开门没多久,一名43岁的中年男子被门口LED大屏上的宣传片吸引,进屋后表示想要学习心肺复苏技能,“他说早就想学点应急救护方面的知识,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渠道。这次路过实践站,就进来了解一下”。

于是,在实践站值守的红十字志愿者带领他逐一体验了心肺复苏AI技能实训机器人、海姆立克AI科普机器人、AED训练机等智能设备。体验结束后,志愿者询问他是否愿意参与无偿献血时,他一开始表示“怕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在志愿者向他科普了献血知识后,他不仅当场参加献血,还主动要求采集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

“这位市民不想对外宣传自己,我们就以‘他’代称。‘他’其实也可以代指无数富有爱心、有意愿学习应急救护技能、参与‘三献’工作的广大群众。实践站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了解、参与红十字工作的机会和平台。”江小芬说,区红十字会将把实践站打造成品牌人道服务基地,通过辐射周边社区,深入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卫生健康知识科普、防灾避险知识宣传等公益活动,进一步扩大人道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随时来随时学:变“课堂教学”为“生活场景”

“在实践站学习救护技能的最大优势是免费、免预约,随时进来随时可学!”管城回族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队员陈林毅的介绍,说出了红十字应急救护实践站最吸引群众的服务优势。

江小芬说:“我们要让实践站像‘家门口的便利店’,让群众享受到触手可及的人道服务。”无须提前报名、不用缴纳费用,路过时推门而入,就能学习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急救技能,这让不少市民直呼“真好、真中、真方便!”

“你们赶上好时候了,我当初献血可没有这么方便。”实践站里,今年60岁、已坚持20年累计献血184次的无偿献血志愿者曲郑安,面对前来学习急救技能、参加献血和加入中华骨髓库的群众感慨道,“有了这个实践站,家门口就能学技能、献爱心,不仅不用跑腿,还随时能来,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经常来实践站学习心肺复苏的还有一群特殊学员——需要参加心肺复苏技能考核的中考学生。自2024年心肺复苏纳入郑州中考体育选考内容后,红十字会的急救技能培训受到众多中学生的青睐。这种“方便快捷且免费”的培训服务,点燃了中学生群体学习应急救护技能的热情,许多考生利用课余时间前来练习。“有的学生呼朋引伴,大老远打车过来练,有效提高了应急救护技能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率。”实践站志愿者说。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对高效能社会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如何通过做实做强红十字会‘三救三献’主责主业,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独特作用,成为郑州红十字人的重要课题。我们建设红十字应急救护实践站,正是锚定服务‘高效能社会治理’目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人道服务嵌入基层治理、融入社区公共服务的有益探索。”郑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孙玄表示,今后将以不断增加实践站数量、提升人道服务质效为抓手,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增强城市安全韧性,为建设平安郑州、健康郑州、和谐郑州积极贡献人道力量。

记者  贺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