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83岁老党员赵毅锋登记捐献遗体
两次找到红十字会,只为一件事
时间:2025-07-25
“我想重新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近日,83岁的老党员赵毅锋再次走进重庆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管理中心,郑重其事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科学信仰的萌芽
赵毅锋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年轻时参军入伍,退伍后于1958年进入一家生猪农场工作,担任兽医。那时的农村,畜牧业条件简陋,疫病频发,许多猪只因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死亡。赵毅锋亲眼目睹了这些场景,也深刻体会到“没有办法”的无奈。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科学手段,很多病只能靠经验判断,治不好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赵毅锋回忆。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兽医科学技术逐渐发展,疫苗、抗生素、科学饲养方法等逐步普及,疫病防治水平大幅提升。这些变化,让赵毅锋对“科学”二字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对“科学”的信仰。
1973年11月,赵毅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入党是我人生中最庄严的时刻,我始终记得自己是一名党员,要为党和人民做点事。”到现在,对入党时间,赵毅锋还能脱口而出,他常说:“我相信共产党、信任共产党,一直也捍卫共产党。”
破除封建观念 选择遗体捐献
很早之前,赵毅锋就做出了遗体捐献的决定。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受周恩来总理的影响。周恩来逝世后,遗体火化,不建陵墓,骨灰撒入祖国大地,这一举动深深触动了赵毅锋。“周总理一生为人民服务,死后也不占国家一寸土地,这种精神让我敬佩。”赵毅锋说,“我就想,自己死后,也不给国家添麻烦,遗体捐献还能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最后的贡献。”
在传统观念中,土葬、修建墓地等习俗根深蒂固。但赵毅锋对此并不认同,“那些做法我看多了,觉得没什么意义。”他说,“人走了就是走了,搞那些形式有什么用?”
2013年,赵毅锋第一次正式向家人提出捐献遗体的想法。起初,家人还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些顾虑。“孩子们一开始还是有点接受不了,但他们知道我一直是个讲原则、讲信仰的人,最后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赵毅锋坚定地说道,“人生在世就这么几十年,能为党和我国的科学发展多做点事情,是我最大的心愿。”
那年10月,他独自一人从江津出发,几经辗转前往市红十字会,找到了负责遗体器官捐献管理的办公室,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那张捐献登记卡,他一直小心保管着,视为人生中最后一份“党员义务”。
再赴红十字会补办证件
转眼12年过去,赵毅锋年事已高,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最近,他在拨打早年登记留下的遗体接收电话时,发现电话无法接通,顿时心里一紧。
原来,当年赵毅锋登记时勾选的遗体接收部门因业务调整变更了联系方式,该部门曾统一联系志愿登记者进行信息更新,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整通知到每一位登记志愿者,赵毅锋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上网查询,赵毅锋与市遗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取得了联系。电话里,中心的协调员耐心地给他解释了现有政策和相关流程并告诉他原有的志愿捐献登记卡依然有效,只需更新联系方式即可。但赵毅锋坚持表示:“这是我对生命的郑重承诺,我一定要亲自上门来办理。”
怀揣着这份执着,赵毅锋再次独自从江津出发,换乘两次地铁,花了两个多小时,前往重庆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管理中心办公室,补办了一张新的捐献登记卡。“我相信科学、相信党,最后把我的遗体为党、为科学奉献一点力量。”这句话,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这不仅是一位老人的从容与豁达,更是一位共产党员对党最深情的告白。
渝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