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 正文

江海红韵 博爱传情

——记江苏省南通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

时间:2025-08-22

在江苏南通江海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志愿红”,用爱与专业构筑生命防线,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就是全市近1.2万名红十字志愿者。

生命接力的“三献”守护者

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每一份“生命礼物”的背后,都有一群温暖的“护航员”。

南通第1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张彦说:“能够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一个生命,这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份责任。”在他身后,是荣获市文明新风典型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爱心群体,以及蔡震国、陆晶等荣获全国及省级表彰的志愿者代表。他们不仅是捐献者,更是文明的“宣传员”。

这支队伍打造了“爱心相‘髓’生命接力”“生命之约 大爱传递”等品牌项目,累计服务时长超5万小时,先后荣获江苏省“博爱青春”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南通市学雷锋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

急救知识的“流动课堂”

在景区、交通枢纽、校园等地,总能看到南通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的身影。他们化身“知识使者”,普及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实用技能。

在景区志愿服务站,他们设立咨询台、发放手册,邀请游客体验急救操作,让“救”在身边成为现实;他们响应“校园守护”行动,从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到创伤包扎、气道异物梗阻解除,让更多的老师、学生学会急救技能,共同上好“生命必修课”。

今年,应急救护志愿者迎来了“新家”。市红十字会对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进行信息化提升改造,操作练习从“手把手教”升级“AI精准评”,考核从“1对1”提高到“1对6”,培训质效快速提高,仅上半年已培训6.44万人。

应急救援的“红色盾牌”

当灾难来临,总有一抹“志愿红”逆向而行。市红十字救援队以“专业+速度”为准则,构筑起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全市10支救援队全部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冲在第一线。

在南通马拉松、元旦迎新跑等大型活动中,救援队的“安全卫士”们提前集训,规范心肺复苏、AED使用等操作流程,赛中全程值守,为跑者提供紧急救护服务。每年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防灾避险知识宣传300余场。

温暖基层的“博爱家园”

在南通的基层社区,博爱家园如同一颗颗爱心种子,生根发芽,绽放出温暖之花。在全市161个博爱家园里,基层志愿者活跃在群众身边,成为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志愿者定期走访孤寡老人,为老人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解闷,送去生活物资和关怀问候,让老人不再孤单;为残障人士组织康复训练活动,帮助他们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协助社区调解邻里纠纷,促进社区居民和谐相处……

新桥北村博爱家园红十字展示馆、横河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站、平园池村“乐享银龄”博爱家园各具特色;龙湖佳苑博爱家园“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志愿服务深度融入社区基层治理,项目执行人徐小燕荣获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市政府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于立忠亲自挂钩联系海门区解放西路博爱家园,让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直达百姓心田……近年来,全市博爱家园累计服务群众213.6万人次。

在南通市应急救灾中心二楼,有一处温暖的“心灵驿站”——红十字心理健康志愿服务站。约450平方米的空间里,心理咨询室、宣泄室、团体活动室等一应俱全。在每月固定的开放日,志愿者耐心接待来访者,为群众疏导情绪、解开心结。

如今,志愿者主动走进社区(村)博爱家园,为居民提供如何调解亲子矛盾、改善睡眠、纾缓工作压力等的心理服务,让阳光照进每一个心灵角落。

在南通,“博爱青春”项目成为了大学生志愿者展现担当的广阔舞台。每年暑期,来自南通12所高校、中职院校的青年学子踊跃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南通大学张謇学院“青芯智愿 博爱相‘髓’”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知识绘本、科创产品展示等方式普及造血干细胞知识。南通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打造了“开往幸福的地铁”救护接力项目,走进社区、学校、地铁站,发放问卷和宣传手册,设计文创作品,普及急救知识……正是这些年轻志愿者,让江海大地充满青春力量。

陶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