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获救者到生命守护者
——记重庆市大渡口区红旭水上救援红十字志愿服务队
时间:2025-08-26
没有人比曾经深陷黑暗的人,更懂得光明的珍贵。在重庆市大渡口区红旭水上救援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红旭救援队”)53名正式队员、134名平安志愿者里,有几位经历特殊——他们曾是命悬一线的溺水者,如今化身生命守护者,守护着长江大渡口段34公里的江岸线。
被救者的“新生”
“几年前,我在江边玩水,由于不了解江水的情况,玩水时突然就被冲进急流。”红旭救援队员兰建回忆起自己曾在江边命悬一线的惊险时刻。
尽管已时隔多年,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兰建仍心有余悸,“我在急流中奋力游了很久,体力逐渐耗尽,内心开始慌乱,心想这次恐怕凶多吉少了”。就在兰建体力不支、几近绝望之际,被同在江边游泳的罗正龙救回岸边。待兰建回过神来,已瘫软在地,久久无法言语。经过岸边长时间休息,他才逐渐恢复。那一刻,他真切感受到自己重获新生。
在那次生死一线间,兰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同时也感受到救援者的伟大,“被人救过后,才感觉到生命的价值。感谢那些默默无闻救人的人,我也想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别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兰建的爱人也曾得益于罗正龙的英勇相救,于水中脱险。这两次惊险事件,将兰建和罗正龙两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用兰建自己的话来说,他们俩就是“生死朋友”。后来听说罗正龙有建立救援队、在江边义务巡逻救援的想法后,兰建立刻表示“加入”。
队伍中还有一位与兰建经历相似的人,他就是现年57岁的曹勇。2019年,51岁的曹勇到大渡口区滑石滩附近游泳,这是他第一次下江玩水,没过多久就被暗流卷进漩涡,挣扎几分钟后便没了力气,开始下沉。危急关头,也是罗正龙挺身而出将他救起。“当时我已经呛了好几口水,如果没有罗正龙,我恐怕已经沉下去了。”被救上岸的曹勇至今感激罗正龙当时伸出援手。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促使他选择跟随罗正龙的脚步,成为救援队一员,将这份大爱传递下去。
做生命的守护者
加入红旭救援队以后,兰建和曹勇立即投身江边值守任务。
7月的长江处于涨水期,晚上的水流比白天更加湍急。“快来人呀!”一名男性的呼喊声从江面传来。市民朱先生经常在滑石滩游泳,但由于晚上视线差,不慎迷失在江中。他在湍急的江水中来回旋转,逐渐体力不支。
发现险情的兰建立即出动,划桨板前往营救。他迅速接近朱先生,稳住桨板,伸出手臂将他拉上板。“我们救援队定期在江边值守,每一名队员看到冲进激流的人,都会把他们带回来。”兰建说。
这样的场景在江边不断上演,勇敢、迅速、默契的一次次救援行动,不仅展现了队员的专业素养,更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近年来,队员通过不断培训和实战演练,救援技能日益精进,队员中有40人横渡长江,32人持有急救证,多人精通桨板、橡皮艇救援及无人机操作。截至目前,红旭救援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超12 000小时,成功救援100余名遇险群众。
从挽救“现在”到守护未来
在长江边日复一日的守望中,罗正龙不仅用双手救起无数溺水者,更用声声劝导守护着戏水孩童的安全。每当看到孩子们在危险水域嬉戏,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举起喇叭,用沙哑的声音提醒他们远离危险。
每次看到儿童溺水事故的新闻报道,罗正龙心中都深感痛惜。为此,他计划建立一个防溺水教育基地,以便让更多孩子接受防溺水教育。今年夏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7月,由大渡口区委政法委、九宫庙街道牵头,区教委、区红十字会、区委社会工作部等10家单位共同打造的大渡口红旭防溺水基地正式揭牌启用。该基地是一个集警示教育、技能培训、安全宣传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致力于提升全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的防溺水意识。
基地以“时代楷模”王红旭老师之名命名,由三个核心展厅和四个功能室构成。走进基地,可以了解王红旭的壮举以及红旭救援队的发展历程与救援成果;可以通过真实案例、警示标识和清晰的“七不准”“三要”等安全原则,了解预防溺水的知识;并可亲自体验、学习救生装备使用、结绳技巧、泳圈抛掷以及岸上急救和自救等技能。
罗正龙介绍,配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设备的医务室,红旭水上救援队办公室,存放冲锋舟、橡皮艇、无人机等专业装备的船舱装备室,以及位于滑石滩的500平方米训练基地,共同构成了红旭救援队完善的保障体系。
在湍急的江水边,红旭救援队日复一日地守护着,用行动诠释着生命的重量。
龙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