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应急救护 >> 正文

“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明”

——一位普通教师的红十字感悟

时间:2025-08-29

“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明。”今天,我以教育者的初心,与大家分享这盏红十字精神之灯照耀下的育人故事。这些故事里,有急救知识的薪火相传,有人道精神的生动实践,更有生命教育的深刻启迪。

生命教育课上的觉醒

“去年九月,《中国教育报》报道了湖南某中学的一个真实案例:一名初中生在体育课上突发心脏骤停,幸运的是,在场的体育老师刚参加过红十字急救培训,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同时班上有3名同学配合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最终挽回了这个年轻的生命。”这是我在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濂溪中学红十字生命体验教室讲课的开场白。原本有些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

刚进入生命体验教室时,有些同学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老师,这个要考试吗?”“学这个有什么用啊?”但听到这个真实案例后,同学们都认真起来。当我使用模拟人示范心肺复苏时,同学们不自觉地跟着做按压动作;当我讲解AED使用方法时,他们认真记录每一个操作细节,还有同学把AED的使用步骤画成思维导图分享给大家。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知识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可以挽救生命的真本领。

上学期一次运动会上,王同学跳远时不慎扭伤。以往遇到类似情况,学生会惊慌失措地跑来找老师处理。但那天,我看到的景象让我既欣慰又自豪。

只见体育委员扶起王同学在跑道边坐下,李同学迅速跑向医务室取急救箱。当我赶到时,几个孩子已经完成初步处理。“老师,我们按照您教的方法,先让他停止活动,然后用冰袋冷敷,现在正在做‘8’字包扎。”李同学一边操作一边说。

我仔细检查了他们的包扎:踝关节固定得很稳,松紧度也恰到好处,符合急救规范。上周的生命安全课上,我们刚学过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李同学不仅记住了理论,还能在实战中应用。包扎结束后,李同学细心叮嘱王同学:“接下来要用RICE原则处理,记得要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现在的沉着应对;从被动等待老师救援,到主动伸出援手——红十字精神的种子正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一条深夜的感谢微信

我们知道,学生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家庭,当意外突袭时,比拨打120更重要的,是黄金救援时间内那双敢于施救的手。

记得那是期中考试前的一个夜晚,我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打开微信,是学生张悦妈妈发来的一段视频和几条语音消息。视频里,一名约莫4岁的小女孩正安然入睡,小脸红扑扑的。点开语音,传来张妈妈哽咽的声音:“易老师,这么晚打扰您实在不好意思。但今天发生的事,我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您。晚上小女儿吃葡萄时突然噎住,小脸都紫了,我当时完全慌了神,是悦悦冲过来从后面抱住妹妹,用在学校学过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救了妹妹,让那颗葡萄吐了出来……”

第二条语音里,张妈妈的声音更加激动:“易老师,您知道吗?悦悦后来跟我说,她当时脑子里全是您上课时说的话,‘遇到气道梗阻不要慌,记住站位、手法、力度’,她还说,上周安全教育课分组练习时,她特意多练了几遍,就怕自己记不住……”

第二天清晨,我又收到张爸爸发来的消息:“易老师,我们全家都想报名参加学校的红十字急救培训。这些知识太重要了,关键时刻真能救命啊!”

为生命接力的捐款箱

身为老师,我们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红十字精神融入其中,通过讲述红十字的历史故事,让大家了解其伟大使命;分享身边的爱心事迹,激发同学们内心的善良与担当。

去年秋天,四年级的小奕(化名)被确诊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消息传来时,办公室的老师都沉默了。“我们能为她做些什么?”这个问题被反复提起。第二天,一个由师生自发组织的“伸出援爱之手 情暖濂溪学子”爱心小组悄然成立。令人感动的是,孩子们没有简单地向家长要钱,而是通过义卖手工艺品、组织校园义演等方式筹集善款。当我们将沉甸甸的善款交给小奕父母时,她的母亲泣不成声。这个在红十字精神照耀下凝聚而成的集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时常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红十字教育实践中,我逐渐找到了答案——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

在我们学校,红十字精神已经融入日常教育的血脉:道法课上,在“勇担社会责任”教学中,以红十字会志愿者事迹诠释奉献精神;历史课上,我们探讨日内瓦公约的文明意义;班会上,我们分享志愿服务中的感动瞬间……红十字,这个闪耀着人道光芒的标志,在校园里成了一座连接爱与希望的桥梁。

作者: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濂溪中学  易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