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 正文

“做志愿者是一生的承诺”

——江西省南昌市邹德凤青少年志愿服务团11年发展侧记

时间:2025-09-12

在英雄城江西南昌,每逢休息日和节庆日,总能看到一群身披阳光、满脸笑容的身影行走在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铁路二村、三村、四村养老服务中心以及社区老人家中。这是一支以18~35岁年轻人为主干力量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邹德凤青少年志愿服务团。

2014年,邹德凤荣获第44届南丁格尔奖的第2年,在江西省红十字会支持下,她发起成立以江西省各大高校学生为骨干力量的邹德凤青少年志愿服务团。11年风雨春秋,一批批学子在这里锻炼成长,他们以“传承红十字精神、服务老年群体”为使命,常年活跃在医院和社区,累计服务时长超3万小时,惠及老年群体超23万人次,成为江西省志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

从“个人引领”到“群体共鸣”

“德字立身,凤字传情”是邹德凤对自己名字的诠释,也是她40余年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的真实写照。从1992年创办邹德凤公益志愿服务团,到2013年荣获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再到2014年引领青少年志愿服务团开展养老服务,邹德凤始终以行动践行红十字精神。

面对年轻的志愿者,邹德凤说:“你们来自不同专业,这就是最好的资源。把专业特色和社区需求结合起来,再联合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打造‘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才能真正帮到居民。”数十年间,邹德凤用实际行动感染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志愿者加入服务团。

11年来,服务团始终将红十字精神融入志愿服务实践。在社区,志愿者深入开展调研,为困难老人提供定制化帮扶;在康复医院,志愿者长期陪伴老年患者,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护和爱心帮扶;新冠疫情期间,志愿者为居家老人提供线上心理疏导。“两年的志愿服务,让我懂得志愿服务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的倾听与陪伴,也让我读懂了生命的力量,在细微处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南昌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徐媛媛感慨。

为确保服务的持续性与规范性,团队在11年发展中逐步完善制度体系。建立“高校志愿者储备库”,与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学分认定+评优表彰”机制激励学生参与。制订《志愿服务操作手册》《邹德凤青少年志愿服务团团章》,对血压测量、艾灸推拿等服务流程,志愿服务时长、队伍考核标准等管理要求进行标准化规范。构建“反馈—评估—调整”迭代机制,定期收集老人、社区意见优化服务内容。

此外,服务团积极拓展筹资渠道,采用“公益+低偿”模式,在保证公益属性的同时增强抗风险能力。这些制度创新为团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实现了从“短期活动”到“长效机制”的跨越。

从“单一服务”到“三位一体”

面对如何将医疗资源、志愿服务、群众需求有效衔接的问题,服务团不断探索尝试,希望能带动医疗资源下沉,破解老人看病困境。

服务团请医院康复科医师定期培训青年志愿者掌握艾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理疗;请体检科与肾内科结对志愿服务,安排志愿者每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陪检指引、血透陪护等服务。

这种“医师带徒+志愿者实操”的模式,既保证了服务专业性,又解决了社区医疗资源不足的难题,形成了“专业指导—志愿实践—效果反馈”的服务闭环。

面对老人普遍存在的数字壁垒问题,服务团推出“银发智慧+青春创意”的双向赋能机制。爷爷奶奶向青年志愿者传授传统技艺与人生经验,志愿者则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手把手教他们智能手机使用和网上挂号等技能。

此外,服务团第六届团长、江西财经大学胡艺瀚联合南昌大学“慧救中国”团队,将虚拟现实(VR)技术引入应急救护培训,让原本枯燥的止血包扎、心肺复苏教学,变成有趣的科技体验,获得社区居民好评。

在铁路二村社区,每逢传统节气,志愿者便会带着医院特制的养生汤和健康手册上门,结合中医理论为老人讲解养生知识,“节气养生”服务已成为老年居民的固定期待。“夕阳红合唱团”每周定期排练,绘画、舞蹈课程持续开展,让社区真正成为老人的“幸福家园”。

“当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奶奶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孩子,有你在真好’这句话时,就像一束光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服务团第七届副团长、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罗莉莉说。

11年来,服务团与20余个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需求导向+精准对接”的社区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传统养老服务“资源分散、服务单一”的困境。

如今,服务团已拥有21支高校志愿服务队和1支“德凤天使健康行”医院志愿服务队,构建起稳固的“医院+社区+高校”三位一体养老志愿服务模式。

从“传统困境”到“协同新局”

面对传统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服务内容少、资源整合难”问题,服务团采用医院提供专业医疗资源、高校提供人力与知识资源、社区提供阵地与需求对接的模式,打破传统服务边界,实现医疗资源下沉、社区服务优化、高校资源激活的协同效应。

服务团还成为了各高校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数十万志愿者不但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了专业技能,还深化了对社会的认知与担当。“育人+服务”的双重价值,让服务团成为青年成长的重要平台。

南昌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李周舟、康复学院的卓思滢以及江西省警察学院的阮智,带领各自小队的志愿者长期活跃在社区量血压、肾内科、体检科和暑期社会实践一线;2021年,服务团第十一届执行团长、江西中医药大学的雷达因学业不得不暂离团队,考上研究生后,立即重新回到团队,并带领研究生学院的中医志愿服务队加入青少年志愿服务团……还有许多青年学子坦言,加入服务团是“为学分而来”,后来变成了“因热爱而坚守”。

邹德凤常说,“做志愿者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一生的承诺”。11年间,从社区里一句问候,到医院中一次搀扶,再到节日里一碗养生汤,服务团以青春力量传承红十字精神,用点滴行动汇聚成尊老爱老的社会暖流,在赣鄱大地上书写了“老有所养、少有所为”的美好画卷。

石泠   罗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