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束光,点亮17408个求学梦
——浙江省瑞安市红十字会“云江助学”项目25周年纪实
时间:2025-09-16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浙江省瑞安市,由瑞安日报社和市红十字会于2001年发起,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扶贫办)、市慈善总会、市人民教育基金会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团体踊跃参与的“云江助学”项目,就是摇动希望之树的力量源泉。项目历经25年,累计发放9390余万元助学金,助力17 408人次困难大学生开启知识大门。
8月29日,新一年的“云江助学”项目再度启程。
一名困难生,牵动瑞城善心
2001年盛夏,瑞安日报社记者林少波得到消息,瑞安中学毕业生毛晓宇以684分的高分考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却因家境清寒而交不起大学学费。当年8月1日,一篇题为《684的高分 沉甸甸的学费》的文章在《瑞安日报》刊发,优秀学子的困难引起热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市红十字会联系报社,提出集两家单位之力,把帮助困难生上大学这个事情做起来。
2001年8月10日,瑞安日报社与市红十字会共同举办“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见面会。企业家余碎斌一口气资助了包括毛晓宇在内的9名困难生,在场的其他24名困难生也分别得到了爱心人士的资助。自此,一颗爱心种子,正式破土发芽。
一项助学事,照亮万名学子路
“在我快被学费压垮时,‘云江助学’是照进黑暗的光。”说起20多年前的困境,金玉琼仍难掩感激。
1989年,金玉琼出生在瑞安湖岭镇的四谷山村。在她的记忆里,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捉襟见肘。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她才完成高中学业。后来她通过自身努力,考上了浙江财经大学,但学费像一座大山,压得她和家人喘不过气来。她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
“云江助学”项目组了解到金玉琼的困境后,向她伸出了援手。“得知学费能解决的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大学梦’是真的能实现的。”4年的助学资助,让金玉琼得以心无旁骛地完成学业。毕业后,她顺利入职中国农业银行温州丽岙支行,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当了解到“云江助学”仍在帮助困境学子时,她立刻加入资助行列,如今已累计帮扶9名学生圆了大学梦,“把别人给我的光传出去,才是对这份善意最好的回应”。
2018年,“00后”易彬彬因母亲和弟弟常年患病,家里经济陷入困境,是爱心人士郑品海及社会各界的帮扶,让她得以顺利走进大学校园。也是这一年,怀着感恩之心的易彬彬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想用另一种方式回馈这份温暖”。
2023年8月,一通特殊的电话打来——她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配型相合。没有丝毫犹豫,易彬彬给出了肯定答复:“我愿意!”面对旁人“怕不怕”的疑问,她笑着说:“当年别人帮我的时候没犹豫,现在我也不能退缩。爱是传递,更是延续啊!”
“励志哥”林国敬初中毕业后便踏入社会,靠着7年自学的韧劲,一路通过自考拿下本科文凭、考上上海大学硕士,最终叩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大门。这期间,他连续4年获得“云江助学”1万元奖励与5000元助学金。如今已是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的林国敬,常会提起这段经历:“对寒门学子来说,‘云江助学’不只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暖炉’——它让我们相信,再难的路,也有人陪着走。”他还呼吁更多人关注助学事业,“我盼着‘云江助学’能有更多个25年,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学子,能借着这份光,走到更远的地方”。
类似的受助者还有很多很多。2017年的受助者姚成帆,把助学志愿服务队组建到内蒙古,大学四年为当地200余名困难中小学生送公益课、生活物资,服务队规模超100人;2023年暑期,拿到助学金的金佳琪加入爱心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了一名社工;600余名“云江助学”受助者作为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
一缕温暖光,改变百家命运
25载助学路,总捐款金额达9390余万元——这串数据的背后是政府、企业等机构和社会爱心人士共同传递善心的结果。
自2001年点燃第一簇爱心火苗后,“云江助学”品牌越擦越亮,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参与者不断扩容: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扶贫办)、市慈善总会、市人民教育基金会相继加入,温州大学校友会等社会团体、华峰诚志助学基金等企业力量纷纷响应,离休干部李永琳、退休干部陈明道、瑞籍华侨蔡建霞等爱心人士数十年如一日坚守……
“没想到‘云江助学’都25岁了,看着孩子们靠读书改变命运,我这心里比啥都甜。”日前,96岁的李永琳坐在轮椅上,为“云江助学”送上祝福。这位头发花白的离休教师,用32年的坚持、超100万元的捐款,在瑞安助学史上写下了动人的一笔。更令人动容的是,李永琳家三代20余人投身教育行业,四代人不约而同做起公益。2015年,他牵头成立瑞祥爱心慈善基金,资助200余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外孙女接过“接力棒”,成为基金负责人,带领师生开展公益活动。
“最美妈妈”林东苹凭一己之力温暖了30余名学生。在资助过程中,林东苹发现,单纯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远远不够。她资助的部分孩子性格内向甚至自卑,他们需要的不仅是金钱,还有精神上的关爱与陪伴。于是,她和丈夫决定常把他们接到家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暑假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林东苹和丈夫会分批接10多个孩子到家里住上一个月,带他们去温州乐园、动物园、沙滩游玩。
25年来,“云江助学”项目涌现了很多像李永琳、洪晓丽、林东苹这样的身影。戴先生长达十几年参与捐资助学活动;华侨项志坚13年累计资助困难学生44人次……
25年来,社会团队的资助成为“云江助学”前行的重要力量。从2009年成立之初,市心馨俱乐部便作为“云江助学”资助公益团队之一,累计帮助255名瑞安学子圆梦。市一心公益服务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参与“云江助学”,累计资助56名学生。
在瑞安,助学从不是单一力量的“独角戏”,而是形成了以“精准帮扶、尊重尊严、协同发力”为核心的多元格局。从“云江助学”的寒门学子主线帮扶,到乡镇(街道)教育发展基金的奖学奖教,再到企业基金的创新探索、慈善组织的专项行动,叠加国家助学金的政策保障,共同筑牢了学子求学路上的“温暖防线”。
乡镇(街道)层面的教育发展基金为助学注入了“基层活力”。截至目前,瑞安已成立9个乡镇(街道)教育发展基金,募捐总额超8000万元。企业主动发力,如金地集团认捐1500万元设立南滨江教育发展基金,塘下镇发动633名在外瑞商,成立4个教育基金会。
企业力量的创新参与,更让瑞安助学多了“尊严温度”。华峰集团出资1000万元成立“华峰诚志助学基金”,以“诚信协议”为核心:受助学生无需抵押、无需利息,每学年可申请5000元助学金,待有经济能力后再分批返还本金。
慈善组织的“专项深耕”则是助学的重要补充。自2013年成立以来,浙江省和平慈善基金会通过“无忧助学”等品牌项目,12年间点亮1569名寒门学子的求学路。
“再叠加国家助学金的政策托底,瑞安助学已形成‘主线突出、多点支撑、上下联动’的立体格局。”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相信这缕“云江之光”,必将跨越时间的长河,为更多追梦者点亮前路。
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