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应急救护 >> 正文

一家三口都是红十字应急救护师

时间:2025-09-19

最近,浙江宁波北仑姑娘李宜家顺利通过宁波市红十字会二级应急救护师资培训考核,拿到了师资证书。这下,她跟父母李甬江、王燕军成了同行——一家三口都是红十字应急救护师。

“把应急救护的本事教给更多人,让大家在关键时刻能救命”,这些年,他们一家就这么实实在在地做着,用行动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一点点传到身边人心里。

做志愿,一家都是热心肠

最先投身公益的是爸爸李甬江。身为普通企业职工的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北仑区红十字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李甬江跟志愿服务结缘,还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当时,他看到电视里灾区的画面,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想为灾区做点啥。于是,李甬江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跑前跑后联系,在“北仑之光”广场举办了一场义卖义捐义演。当时才8岁的女儿李宜家也跟着爸爸参加了。从那以后,李甬江便和妻子、女儿成了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常客,应急救护、防台避险、敬老慰问、社区服务……哪儿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从2008年到现在,李甬江组织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有 1000余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6300小时。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无偿献血奉献金奖、浙江省五星级红十字志愿者、浙江省最美救护人(提名)、宁波市优秀志愿者……这些荣誉证书,都是他热心付出的见证。

学救护,实实在在帮人

做志愿服务的时候,李甬江夫妇遇见过很多次突发情况,他们总想,要是身边有人能及时正确急救该多好。他们琢磨,自己得先学会这本事,才能更好地帮别人。于是,两人先后考取了红十字救护员证。可时间一长,李甬江还是觉得不够用,“得把急救知识教给更多人,让大家都会这门实用技能”,他决定考取红十字应急救护师。

李甬江先报了名,跟着学理论、练操作,顺利拿到了师资证。此后,为了把救护技能和教学本事练得更扎实,他又去参加了各种进阶培训。这些年,他跑企业、去学校、进社区,经他培训的红十字救护员就有3000余名,听过他普及急救知识的人更是数不过来。

王燕军一开始对学救护还有点抵触。那时候,李甬江刚从救护员培训回来,拿着块白色三角巾往她头上比划。她心里直犯嘀咕:“这白布往头上缠,多别扭啊。”后来,当自己的爸爸到了弥留之际,看着医生和丈夫在病床上给爸爸做心肺复苏的样子,她至今想起来还忍不住落泪,“爸爸过世后的无数个日夜里,这一幕记忆犹新”。她想:爸爸已经过世了,万一我能用我学的东西,去帮助别的爸爸呢?

心里有了这份寄托,她再看那白色三角巾,就不觉得别扭了。反倒天天研究怎么包扎更有效更美观,胸外按压的频率怎么把握才准,吹气的时候怎么才能更好。有一次,王燕军听她同事说起一起交通事故:电瓶车和汽车撞了,电瓶车主脖子被金项链划破,血流不止,等120的时候人就躺在那儿。当天下班后,王燕军就跟李甬江说:“有机会我也要去宁波考救护师资。”不久,夫妻俩就开始搭档着讲课。

敢施救,彰显责任担当

这些年,李甬江和王燕军一起救过不少人。最险的一次就在今年7月20日上午7时15分,他们驾车前往白峰神马岛准备开展救护员培训,行驶至329国道与大运河路十字路口时,遇到一名男士被私家车撞倒在地,头部大量出血。私家车主正慌得六神无主,周围没人敢上前,情况危急。李甬江见状立刻靠边停车,取出急救包,夫妻俩冲向伤者。王燕军初步检查后,迅速为伤者清理伤口异物、止血、包扎,两人不断安慰伤者。数分钟后,救护车和警车抵达,他们协助医护人员将伤者送上救护车后才匆匆赶去培训地点。李甬江王燕军的热心帮助和规范操作得到了现场群众和120医生的称赞,私家车主激动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今天幸亏有你们!”

今年夏天特别热,王燕军的包里除了绷带、三角巾这些常规“家伙”,还特意塞了刮痧器。每次培训结束,她总爱问学员:“做急救,得有爱心,有真本事,还得有冷静的头脑,能无私帮人,这些你们都能做到不?”其实这话也是说给她自己听的,每次救人后,她都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一遍。有一次,她参加排球比赛赛事服务保障,一个小姑娘中暑,呼吸微弱。王燕军在120赶到前赶紧拿刮痧器给她刮痧,后背刮完缓过点劲儿,又在前胸骨接着刮,来回好几遍,小姑娘的呼吸才慢慢平稳下来。把人送上救护车后,她手心全是汗,却觉得特别值。

2018年3月4日早晨7时,李甬江和志愿者赴北仑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慰问,途经大碶街道329国道宗瑞医院时,发现一名老大爷躺在马路中间,头部流血,当时车来车往十分危险。他指挥志愿者分工,放警示牌、报警、维持秩序,自己则对老人进行检查,在确认无生命危险后,对其头部伤口进行止血包扎,最终和大家一起将恢复意识的老人送回家,路人纷纷点赞,还有热心市民想加入他们的队伍。

2021年3月29日早上7时30分许,上班途经四明山路的李甬江,发现路中间趴着一位中年男子,地上有血迹,正值上班高峰期,情况危急。他立即停车,让一旁手足无措的男子拨打120并维持秩序,自己则检查伤者情况,为其止血包扎,陪伴至救护车到达并协助将伤者搬上车后才离开。

接传承,全家人齐上阵

在父母的影响下,李宜家从小对志愿服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公益之路,早在8岁上小学时就已启程。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当父母忙着组织募捐活动时,小小的李宜家也不甘落后,勇敢地站上舞台,用稚嫩的歌声和朗诵为灾区募集善款。那段经历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让她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哪怕是最微小的力量,也能在黑暗中点亮一束光。

随着年龄渐长,李宜家参加志愿服务已经越来越熟练,活动中感受到的生命教育也越来越深。今年,李宜家第一时间报名了宁波市红十字会举办的二级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班。对她来说,这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接过父母手中“接力棒”的庄严仪式。课堂上,她比谁都认真,每一个知识点都反复咀嚼,每一项操作都严格要求自己。

当她拿到师资证书时,眼前浮现的是8岁那年第一次跟着父母做志愿者的自己,是汶川地震时在台上表演募捐的那个小女孩,是这些年来在父母身边一点点学习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李宜家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像父母那样,站在讲台上把急救知识传递给更多人。李甬江、王燕军则笑着说:“这下我们家真是‘全家总动员’,三口人一起传递更多爱。”这是两代人对生命共同的尊重与热爱,更是一个家庭用多年时间书写的公益传承。

现在,李甬江一家三口都是应急救护师,成了救护圈里有名的“最强家庭组合”。他们说,以后还得接着干,把应急救护知识教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手里有本事,关键时刻敢出手、能救人。

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