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人道救助 >> 正文

为天使护航,以红十字的名义

——重庆市儿童医疗救助基金会成立20周年侧记

时间:2025-09-26

重庆市儿童医疗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基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着关爱儿童健康的初心,用爱与责任编织了一张温暖的保护网,守护着每一个脆弱的生命。

一封来信,催生爱的希望

儿基会的成立源于一封饱含绝望与希望的信。

2005年,重庆19位白血病患儿家长在走投无路之际,给时任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写信,倾诉他们的困境和无奈。这些家长来自不同的职业背景,有农民工、老师、个体户和公务员等,都面临着同一个沉重的打击——孩子患上白血病。当时,白血病治疗费用高昂,许多家庭因经济困难而不得不放弃治疗。

这封信引起了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王鸿举亲自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为这些孩子提供帮助。在市红十字会的牵头下,重庆市白血病儿童救助基金会于2005年8月正式成立,并于2012年更名为重庆市儿童医疗救助基金会。儿基会的成立,为大病儿童带来了生的希望。

之后,儿基会与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形成了强大的公益合力,为大病儿童的救助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20年来,儿基会共实施了包括政府支持的中央彩票公益金大病儿童救助项目、重庆市大病儿童救助项目,企业及个人捐赠的“益童呼吸”黄雪仪呼吸公益项目、“心动万家”佑心行动项目、“克勇”大病儿童救助项目等25个公益项目。这些项目不仅覆盖重庆市39个区县,还惠及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宁夏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救助病种也从最初单一的白血病,扩展到先天性心脏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淋巴瘤、血友病、实体器官移植、危重呼吸疾病等多种大病。

20年间,儿基会共向7250名大病儿童提供资金救助,累计发放救助款1.148亿元;向3300余名儿童发放救助物资;科普宣教及疾病筛查活动惠及12万人次。

爱与希望的力量

忠县熊先生家里,三张小脸并躺,晴晴伸手要握爸爸指尖,笑得露出浅浅酒窝,空气里全是新米与奶香交织的甜。谁能想到,两年前,他们差点被命运“收走”。

2023年6月6日,三胞胎早产,体重最轻的媛媛仅三斤三两,浑身插管躺在ICU里。熊先生借遍亲友,账单仍像山一样高。走投无路时,他抱着虚弱的妻子求助网络。恰好儿基会工作人员刷到信息,连夜核实,三孩符合“黄雪仪呼吸公益专项”救助条件。第二天,工作人员背着文件赶到医院,6万元救助款随即到账。

两个月后,晴晴、淇淇先出院;三个月后,媛媛也回到母亲怀抱。如今,他们安静乖巧,用亮晶晶的眼睛打量世界,把笑意种进每个人的心里。三胞胎周岁时,熊先生托人给捐赠人黄雪仪带去一段抓周的视频:康复后三个孩子抓着拨浪鼓,笑声像一串响铃。

三胞胎的呼吸声,与135名“益童呼吸”项目托举过的孩子一起,汇成一首温柔的歌。

2025年4月7日,儿基会工作人员与重医附属儿童医院7位专家抵达西藏昌都邦达机场,直奔类乌齐县人民医院。之后五天,他们分别在昌都、类乌齐、察雅、芒康设下筛查点。

拉姆和尼玛去年在重庆“补好”的心脏,如今跳动有力;9岁的次仁达瓦接过玩具汽车和牛奶时,迫不及待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谢谢叔叔阿姨们帮我治好了病,我现在很好,特别好!”

“当下,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救助的期待不断提高。下一步,我们必须把筹资、识别、服务三件事做到极致。”重庆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卫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定支持下,我们坚持‘量入为出’,逐年扩大救助病种与人群,力求让更多孩子和家庭看到希望。一方面继续加大筹资力度,链接更多资源满足群众需求;另一方面按照《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精准锁定最困难、最紧急、最需要帮助的对象,确保每一笔善款用在刀刃上;同时,依托红十字志愿者深入群众的优势,将民政、医保、商业保险等政策宣传送到群众身边,使救助成为一张兜底安全网。”

渝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