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撑起“心”晴空
——江苏省泰州市红十字会全链条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纪实
时间:2025-10-10
江苏泰州九龙实验学校的红十字家长课堂上,当陈妈妈第一次轻声说出“妈妈知道你心里难受”这句话时,曾反锁房门的少年竟回应了一声“嗯”。这声细微回应,正是泰州市红十字会以“全链条”服务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防线的缩影。
心之罗盘:锚定家庭心理服务核心坐标
“孩子摔门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的责备把他推得越来越远。”在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家长分享会上,一位父亲的独白,揭开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关键命题。2020年,市红十字会调研团队走访全市多所校园后发现:六成以上青少年心理困扰与家庭互动相关,超八成家长坦言“面对孩子情绪风暴手足无措”。
“群团组织的价值在于精准触碰群众的心灵需求。”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纯在心理课题调研会上说。当校园心理教育与临床诊疗逐步完善,市红十字会发现“家庭支持系统”的薄弱——公益专业指导匮乏,家校社协同中家长参与度不足等问题,让家庭心理防线出现了“裂痕”。
于是,“以家长为核心枢纽,提升其心理养育能力”的构想落地,市红十字会依托遍布城乡的基层网络与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4所学校与2个社区率先试点“家长心理赋能计划”。正如一位参与调研的心理专家所言:“当家长学会破译孩子的情绪密码,家庭就自然成为最好的心灵疗愈所。”
心之城堡:构筑三位一体的暖心服务空间
走进泰州红十字博爱心理工作室,120平方米的空间里,“家长指导区”书架上的《正面管教》《持续的幸福》书页微卷,留言板上“学会倾听后,孩子主动聊起了校园生活”的便签满是温度。这个集“宣教、辅导、咨询、分享”于一体的暖心空间,与海丰农场“博爱心理活动基地”、凤栖湖应急救援训练中心形成联动,让家长在温馨中学习,在互动中感悟。
2023年,《泰州市红十字心理健康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将家长列为“五环服务对象”核心圈层,构建起“市级统筹、区级落实、学校(社区)协同”三级机制。在大浦小学试点中,学校收集家长的困惑需求,社区提供活动场地,红十字会整合心理专家资源,三方紧密联动让服务精准落地。针对家长不同需求,市红十字会设计“入门—提升—进阶”的分层课程:入门课探秘“孩子内心世界”,提升课搭建“正向亲子沟通桥梁”,进阶课赋能“系统养育观”,让每位家长都能找到成长路径。
工作室特别设置“亲子心灵角”,墙上挂着“情绪彩虹图”,桌上摆放着“沟通魔法卡牌”,家长可以随手取用。截至2025年,市红十字会已在试点区域建成6个标准化心理服务阵地,累计为3500余位家长提供帮助,超九成参与者称“学到了实用育儿小妙招”。
心之羽翼:锻造专业温暖的服务队伍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心理困扰时,需要专业力量的托举。为此,市红十字会打造了一支懂心理、会沟通、有温度的专业队伍。
“第一次面对家长流泪倾诉时,我紧张得说不出话,现在,我能有条理地帮着分析了。”志愿者王老师说。在泰州红十字博爱心理健康服务队,100余名像王老师这样从“新手”成长为“骨干”的志愿者,背后是“选拔、培训、督导、成长”全周期培育体系。
为解“有证书、缺能力”难题,市红十字会打出“高校合作+实战演练”组合拳:联合江苏省心理学会邀请各高校、医院心理专家组成导师团队,对46名骨干志愿者开展系统培训,其中八成课程聚焦“家庭教育”;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共建“姜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研实践基地”,联合实施“心入万家”红十字心理健康公益项目,让教研成果在泰州落地转化。
“双督导机制”助力志愿者成长。每周线上案例会,志愿者分享“家长不配合”“孩子不愿沟通”等难题,导师即时支招;每月线下实训课,通过“心理情景剧”还原家庭场景,志愿者轮流扮演“焦虑家长”“闹别扭孩子”,在实战中提升技能。2025年,引入专业机构推出“案例复盘+情景模拟”进阶训练,这套培育体系让志愿者服务专业度评分从68分提升至92分,家长们称赞:“他们说的话像一把小钥匙,能打开我们心里的结。”
心之交响:谱写家校社协同的温暖乐章
心理服务唯有走进家长、贴近家庭,才能让家庭教育方法抵达需求前端,市红十字会通过多样化活动,让家庭心理支持从“理念”变成“实践”。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委屈,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张纯在九龙实验学校的“情景体验课”上演示同理心沟通时,台下的家长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场课程,正是红十字会“家长学校”六大课程体系的缩影,通过“压力应对、亲子关系、情绪管理”等模块,用情景再现、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家长亲身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截至目前,已开展48场课程,覆盖2100余位家长。
春晖社区“博爱课堂”里,心理专家拿“情绪卡片”带领家长玩“你画我猜”游戏,退休教师吴奶奶指着“难过”卡片分享:“原来孙子摔玩具时,是想表达心里的委屈。”这种“专家讲解+家长互学”的沙龙模式,让800余位社区家长找到了育儿“同盟军”。针对特殊儿童家庭,市红十字会联合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建立“日常照护+困境帮扶+心理关爱”机制,5次室内团辅课上,家长和孩子共绘“家庭心灵树”;1次户外拓展中,协作完成“信任盲行”,沉默的亲子组合重新绽放笑容。
“心灵成长·共读计划”则成为亲子沟通的诗意桥梁。2800余位师生家长共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红十字志愿者组织“读书分享+团体游戏”活动,家长在亲子日记中记录转变:“以前总盯着作业,现在和孩子一起读故事,才发现倾听比催促更重要。”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家庭亲子沟通满意度提升65%。
从校园课堂到社区沙龙,从室内工作室到户外基地,市红十字会紧扣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以家长为核心枢纽,构建“调研定位—阵地筑基—人才赋能—服务拓维”闭环体系,为青少年成长撑起“心”晴空。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构建“预防、筛查、干预、转介、跟踪”五位一体的支持体系,建立家长心理成长档案,开通“心灵绿色通道”,持续书写群团组织参与社会心理服务的温暖篇章。
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