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长丰县红十字志愿者徐兵25年坚持无偿献血
青春不改,初心未变
时间:2025-10-14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造甲镇的夏日午后,地表温度突破38度。97岁的陶有英老人蜷缩在闷热的屋内,病痛让她不时呻吟——这间没有门的房间,像个大蒸笼。屋外传来重物碰撞的声响,徐兵带着空调外机,汗流浃背地走进院子,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老人家别急,今晚就能睡个凉快觉。”他笑着说,手上的活却没停,直到空调吹出第一缕冷风,他才拭去额头的汗水。
陶有英握着徐兵的手哽咽难言,这名50岁的基层工作者只是摆摆手:“这都是我该做的。”在造甲镇,“徐兵该做的事”早已超出了他的身份范畴——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人员,他做着乡里的文明创建;曾为城管中队队员,盯着街头的环境卫生;但在更多人眼里,他是那个暖心的“兵哥”“徐队长”“红十字志愿者”。
“做好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村里的老支书感慨,这些好事,徐兵一做就是25年。他用无偿献血4.72万毫升、数面写着“雪中送炭”的锦旗,在平凡岗位上写下了不平凡的答卷。
从偶然到坚守的“生命接力”
2000年7月16日,合肥花园街的老式献血车前,20多岁的徐兵被医务人员递来的宣传册吸引。“当时听说用血紧张,还说献血对身体没影响,我就想试试。”他回忆,那是他第一次献血,没想到从此与“生命接力”结下不解之缘。
血小板因为能快速帮助手术患者止血、愈合伤口,需求常年紧张。徐兵从血站工作人员口中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调整了捐献计划——2013年全年捐献12次血小板,2009年9次,2008年和2007年各8次,连续10年“持续在线”,从未断档。“血小板捐献间隔比全血短,一个治疗量14天,两个治疗量28天,我身体扛得住。”他轻描淡写地说,却没提2006年那次惊险经历:为保护一名大学生的学费,他与小偷团伙正面冲突,腹部被捅、肩部被砍,留下两道深深的伤疤,即便如此,伤愈后他依旧按时出现在献血车旁。
徐兵的献血证也成了危难时刻的“救命符”。多年前,一名家境贫寒的姑娘身患白血病却无力支付血浆费用,徐兵得知后两次带着献血证赶到医院,帮她解了燃眉之急。6年后,姑娘辗转找到徐兵家,送上一面迟到的锦旗,上书“恩重如山”四个字,锦旗被他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2024年2月,前同事杨兴国也带着锦旗上门,感谢他为自己患病的岳母无偿献血。“能帮一点是一点,只要能让需要的人多一份希望,这血就献得值。”徐兵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21年,他更是主动登记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想用更坚定的行动延续对生命的敬畏”。
2024年夏天,徐兵收到一条特殊的短信:“您所捐献的血液已发往省立医院南区。”在此之前,他只知道自己的血“合格”,却从不知道去向。“看到短信时,突然觉得这么多年的坚持都有了具体的落点。”他说,这份“欣慰”让他更加坚定——只要身体条件允许,献血就会一直继续。
把“小事”做到群众心坎里
“徐队长,又来给老人送东西啦?”在造甲镇付岗小区,居民们总能看到徐兵的身影。这个曾经垃圾堆积、连走路都困难的小区,是徐兵花了一个月时间“啃”下来的硬骨头。2022年,他主动牵头清理小区杂物,协调专项资金、联系环卫公司,自己更是天天泡在现场,亲手搬运垃圾、平整路面。“当时一天都没闲,就想让老百姓能走个干净路。”如今的付岗小区,路面整洁、绿植葱郁,老人们坐在树荫下聊天,看到徐兵路过,总会热情地招呼他到家吃口饭。
作为城管队员,徐兵的“执法”带着温度。2019年入职以来,他对商贩始终耐心沟通,从不大声呵斥;看到环卫工人辛苦,他主动向上级争取生活用品;遇到居家供养的高龄老人,他自掏腰包买米买油,逢年过节必上门探望。“做城管不是为了‘管’人,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舒心。”他说。
转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后,徐兵的“服务半径”更大了。帮扶对象聚焦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和退伍老兵身上,每年年收入的30%左右都用于公益,物资来源一部分是自己的积蓄,一部分来自企业家的捐赠。为了让帮扶更精准,他摸索出一套“标准”:先看家庭收入,再看子女状况,更看重子女是否尽孝。“如果子女条件好却不赡养老人,我会先上门沟通;要是真的困难,我就尽我所能帮一把。”
有一次,徐兵走访时发现一户残疾家庭,男主人全身僵硬无法翻身,睡在老式木床上,母亲年迈还在田里种花生。他当即决定捐赠一张多功能医疗护理床,可送床时,对方家属却带着情绪抱怨“补贴少”。徐兵没有生气,只是平静地解释:“床是我个人捐的,不是政府发放。如果真有困难,我可以帮你协调相关部门,但不能把情绪转嫁到帮助你的人身上。”后续他准备继续帮这家人对接民政部门,争取到更多帮扶政策。“做公益不能只给物资,还要让大家明白‘责任’二字。”
在误解中坚守的“初心”
徐兵的家里除了锦旗,还有一本厚厚的“公益账”,上面记着每一次帮扶的对象、物资和时间。但比起这些“看得见”的记录,那些“看不见”的委屈,更能体现他的坚守。
“一天到晚做这些事,你图啥?”“有这时间,不如把自己家照顾好。”类似的质疑,徐兵听过不少。2023年端午节,他给全镇130名环卫工发放物资,每人一桶油、一箱奶,却有人背后发牢骚:“就这点东西,也好意思送?”徐兵听后只是淡淡一笑,他给传话的人算了一笔账:“一桶油近50元,一箱奶30元,130份就是10400元,还不算运费。你要是觉得少,不妨也拿出这么多东西,给环卫工们送一次?”
最让他难受的,是有人说他“图名声”。“一开始确实不理解,甚至想过放弃。”徐兵坦言,但静下来一想,“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我不能因为别人的看法,就停下该做的事。”25年来,他做公益的方式从“随心而为”变成“节日定点帮扶”,从劳动节、端午节到中秋节、建军节,每个节日都有明确的帮扶对象,既传承了传统节日的意义,也让公益更有计划性。
这份坚守,渐渐换来了更多认可。走在造甲镇的街头,老人们会亲切地喊他“徐队长”,有人摘了新鲜的辣椒、花生,会打电话让他来拿;深夜里,偶尔会有老人打电话求助,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
“有一次下雪天,我看到路上有个崭新的拐杖,觉得不对劲,倒车回去就发现一位老年痴呆的老人坐在雪地里,衣服全湿了。”徐兵赶紧把老人扶上车,开着空调取暖,又联系村干部送老人回家。后来,老人家属提着鸡蛋上门感谢,他却婉拒了:“这是我该做的。”
如今,徐兵的车里常备着救生衣、救生绳、救生圈和医疗包,都是他自己买的急救装备,还考了救护员证。“万一遇到紧急情况,这些东西能派上用场。”他说,只要身体允许,献血会继续,公益也会继续。今年国庆节前夕,他走访了十几位老党员,送上米面粮油。明年,他还想带动更多爱心企业加入,帮助更多人。
夕阳下,徐兵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正忙着给一位老人送来生活必需品,额头上的汗珠折射出微光。从20岁出头的青涩少年,到沉稳的基层工作者,岁月改变了他的模样,却没改变他的初心。
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