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 >> 正文
走访捐献遗体的86岁老兵之家与捐献器官的11天婴儿之家

用同一种方式书写大爱

时间:2025-10-14

9月11日,“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公益大使、湖北省医师协会会长张定宇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宗伟,一同走进两个满含大爱的家庭——捐献遗体的抗战老兵之家与捐献器官的11天婴儿之家。这场家访在轻声细语的交流里,翻开了两段让人热泪盈眶的生命故事。

86岁老兵的最后“军礼”

推开刘清澜老人的家门,暖黄色的光线里,一股岁月沉淀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张定宇下意识放慢了脚步,目光最先被客厅上悬挂的老照片吸引——照片里的刘清澜身着朴素衣衫,嘴角带着温和的笑意,眼神里却藏着历经风雨的坚定。客厅中央的木桌上,一枚纪念章静静摆放着,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芒,仿佛诉说着主人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刘清澜的遗孀、98岁的易荃芬老人伸手轻轻拂过纪念章,动作里满是珍视。张定宇教授俯身端详,手指轻轻点了点纪念章上的纹路,语气里满是敬佩:“这可不是普通的勋章,是用热血和忠诚换来的,刘老的一生,太了不起了。”

这位1928年出生于山东沂水的老人,年轻时在鲁中军区政治部新闻台学习译电报,曾随部队冒着枪林弹雨执行破坏津浦铁路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他相继在长江日报、湖北人民出版社和湖北省新华书店等单位工作,勤勉尽责,直至1988年离休。

“上世纪50年代,父亲得知学校缺解剖用的人体,回来就跟母亲说‘以后咱们把遗体捐了,给学生们当教材’,母亲一口就答应了。”刘清澜的大儿子指着照片,声音里满是骄傲。2002年,刘清澜与妻子易荃芬一同在武汉市红十字会登记并公证,正式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

刘清澜的二儿子刘良,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博士生导师,一辈子与医学、遗体打交道的他,比谁都清楚一具教学遗体对医学教育的意义,可作为儿子,面对父亲的决定,理性与情感的拉扯曾让他彻夜难眠。他说:“我觉得父亲还活着,就在每一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里,在每一次成功的手术背后。他的躯体化作了通往医学殿堂的阶梯,他的精神浸润着未来每一位医生的心灵。”

临走时,张定宇紧紧握住易荃芬老人的手,掌心的温度传递着敬意:“你们一家两代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生命。这种传承,令人肃然起敬。”

11 天婴儿的生命延续

如果说刘清澜的故事是跨越岁月的坚守与奉献,那器官捐献者丁小满的故事,则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的温暖奇迹。

走进丁家,张定宇的目光被满屋的玩具吸引——积木散落在爬行垫上,毛绒玩具整齐地靠在沙发旁,墙上还贴着星星月亮的贴纸。“这些都是小盈最喜欢的。”丁亦非拿起一个玩具,轻声说道,“每次看到这些,总觉得小满也在陪着姐姐玩。”

“当时就想着,小满来到这个世界一趟,不能就这么悄悄走了。”丁亦非望着正在玩积木的小盈,声音哽咽却坚定,“虽然我们心里很悲痛,但希望能帮到别人。”

2021年8月20日,双胞胎小盈和小满的降生曾为这个家带来双倍欢喜。不久,噩耗猝不及防地袭来:小满因早产患上缺氧性脑病。在最痛苦的时刻,丁亦非夫妇做出了让所有人动容的决定——捐献孩子的器官。8月31日,小满捐出的一对肾脏成功救治了一名尿毒症患者,成为亚洲最低体重器官捐献者,他小小的肾脏在另一个生命里继续跳动。如今,这份大爱早已刻在这个家庭的骨子里。平日里,丁亦非就热心公益,工作再忙,也会挤出时间去养老院帮老人剪指甲、唠家常,到特殊机构陪孩子们做游戏、读故事。他说:“希望小满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

作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公益大使,张定宇也在2022年医师节那一天登记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这一次,他对丁亦非一家的善举也深感触动:“你们用爱将‘离别’转化为‘延续’,这份勇气与善意,比任何事物都更加珍贵。”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