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记录光,更想成为光
——记济南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孙大鹏
时间:2025-10-17
“躺在捐献床上的那一刻,看着血液顺着导管循环,突然觉得这比任何一则新闻报道都更有力量。”近日,在山东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来自济南的志愿者孙大鹏完成了历时4小时的捐献。这位从业多年的新闻人,曾无数次用镜头记录他人的善举;如今,他以一名捐献者的身份,让“生命接力”从新闻里的故事变成了自己亲历的现实。
一次采访埋下的“善念火种”
孙大鹏的善举源自2019年的一次采访。当时,孙大鹏接到采访任务,报道一位媒体同行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迹。捐献现场,看着那位同行平静地躺在病床上,血液通过分离机循环,最终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被送往千里之外,为一位素不相识的患者带去新生,孙大鹏深受感动。
“印象太深了,患者家属发来的感谢信,捐献前捐献者也写信鼓励对方,那种跨越陌生的生命联结,比任何新闻细节都更震撼。”采访结束后,孙大鹏立刻联系了当地红十字会,在采样点采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入库后的几年里,孙大鹏的生活多了一份隐秘的期待。“总觉得万一能配上呢?就像在心里播了颗种子,盼着它有天能发芽。”这份期待并非空想——孙大鹏曾四次接到过济南市红十字会的配型通知,他每次都满心激动,但最后却因各种原因遗憾错过机会。这次经历让他更深刻地意识到,生命救助的机会来之不易,也让他对参与捐献的渴望愈发强烈。
“接到电话很激动,没能继续又有点失落,但从没想过放弃。”孙大鹏说,为了能随时“待命”,他悄悄改变了生活习惯:原本应酬时偶尔喝几杯的他慢慢戒了酒,多年的烟瘾也咬牙戒掉。“就像时刻准备上战场的士兵,得让自己的身体保持最佳状态”。
从“记录者”到“捐献者”
“高分辨配型成功,患者是一位血液病患者,急需移植,您愿意捐献吗?”今年3月,电话再次打来,孙大鹏听到电话那头的询问,瞬间心跳加速。
“我愿意!”没有丝毫犹豫,孙大鹏给出了答案。挂了电话,他突然想起2019年那次采访时,同行说过的一句话:“捐献对身体没有影响,如果配型成功我不捐,这一辈子都会在愧疚中度过。”
但真正进入捐献流程,这位见惯大场面的记者却有点“不适应”。“以前采访时,我总在问别人‘紧张吗’‘有什么感受’,轮到自己,才发现文字很难描述那种心情。”孙大鹏笑着说。体检时,医生反复叮嘱注意事项,他像小学生一样记在脑子里,认真执行;打动员剂的那几天,身体有些许不适,他给自己打气:“比起患者承受的病痛,我这点不适根本不算什么,只要能顺利捐献,一切都值得。”
家人的支持是他最大的底气。“我爸妈和岳父母都知道捐献这个事,也都很支持,孩子们今天也来了。”捐献当天,孙大鹏的妻子和一双儿女都来到现场,为他加油打气。如今13岁的儿子到病床前俯身和爸爸说悄悄话,并默默地竖起了大拇指。这让孙大鹏想起2020年疫情期间,他带着儿子把200元压岁钱捐给了慈善组织。“当时我告诉孩子,帮助别人是件幸福的事。现在,我想用行动告诉他,善意不止于捐款,还可以更有力量。”
一场血脉相连的生命传递
“您以前报道过那么多捐献者,今天轮到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前来采访的同行笑着问他。
孙大鹏闭上眼睛思考了片刻,认真地说:“以前是旁观者,记录别人的勇气;现在是亲历者,才懂这份勇气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他顿了顿,补充道,“以前采访,总想着怎么打动读者;现在觉得,最动人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善意。”
“任务完成。”历时4小时,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完成。孙大鹏拿着这袋带着温度的生命种子合影留念,脸上是完成一件“大事”后会心的微笑。
同样的医院,同一张捐献病床,只是这一次,孙大鹏不再是站在采访现场的记录者,而成为了故事里的人。他知道,这次捐献将带给陌生患者新的生命希望,而他的人生,也因这场爱心接力,有了更厚重的意义。他在捐献手记中写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彼此照亮”,而这或许也是新闻人最珍贵的初心:不仅记录光,更成为光。
于娜 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