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800例,“三个一”工作模式传递爱与希望
爱心相“髓” 生命相“髓”
时间:2025-10-17
九月江淮,金风拂过沉甸甸的稻穗,大地以最丰饶的姿态礼赞耕耘。同一片秋色中,一场关于生命的丰收正在上演——安徽省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总量突破800例历史大关,全省各级红十字会以“生命·无限可能”为主题,掀起“致敬希望英雄”的热潮。当稻香漫野的收获季与800多份“生命种子”温情相遇,希望的田野上,每一粒稻谷都在低语:这世间最饱满的禾穗,是凡人以热血浇灌的生命奇迹。
一枚金属徽章的“数字孪生”
9月中旬,安徽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800例荣誉徽章正式发布上线。同步通过“博爱江淮”官方微信公众号启动“生命·无限可能”爱心传递活动,安徽分库每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都可以通过专题网页线上申领“生命,无限可能”数字纪念章、个人专属海报、荣誉定制头像框等一系列暖心礼物,发朋友圈集赞还可以获得实体徽章和“致敬800”爱心礼包。活动一经发布,捐献志愿者群里立刻热闹起来,大家纷纷申领并展示自己的专属荣誉。
“生命,因您而无限可能;希望,因您而无穷大!”安徽省第18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磊自豪地晒出专属海报,曾经拯救生命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与以往相比,安徽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800例的荣誉徽章在设计理念、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上均实现了显著突破。本次徽章以“生命,无限可能”为主题,强调捐献行为所激发的生命连锁反应——一枚徽章不仅代表一次捐献,而是象征着800次生命的重生和近800个家庭的希望延续。
“红色和金色的‘800’融入了‘双螺旋DNA’抽象图形与“无穷大”数学符号,寓意捐献者与受捐者之间跨越血缘的生命连接。作为红十字工作者,我们见证了一次次生命的奇迹。这枚徽章的设计,可能不是最专业、最美观的,但一定是最用心、最特别的。”安徽省红十字会组织宣传和捐献事业部负责人介绍,“策划这次网络爱心传递活动,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的一次创新尝试,通过实体徽章的‘数字孪生’,赋予其公益社交传播功能,深化公众对捐献者崇高精神的认同与礼赞,早已超越了徽章本身的意义。”
从静态纪念到动态传播,“生命·无限可能”爱心传递进行的同时,宿州市、黄山市红十字会邀请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志愿者走进市广播电视台可视化直播室,线下活动,线上直播,连线互动,一起探寻“生命种子”的神奇,分享捐献者背后的感人故事。
9月20日,马鞍山市含山县8位志愿者通过中华骨髓库电子化入库小程序完成了集中采样,标志着马鞍山市、县两级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登记正式进入电子化时代。
解锁创造奇迹的“爱心密码”
线上如火如荼,线下同样精彩。世界骨髓捐献者日期间,省红十字会精心制作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视频在安徽多地城市商业广场、政务中心等公共场所播放,许多市民驻足观看,各级红十字会纷纷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合肥市红十字会开展“致敬希望英雄——以爱为翼,向山而行”登山活动,邀请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共赴自然之约,凝聚生命力量。登山途中,志愿者展示了“致敬希望英雄”“传递生命希望,照亮生命之路”“谢谢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等标语,向市民游客发放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册,激励更多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行列中来。
铜陵市义安区组织志愿者参加2025“奔跑江淮”和美乡村健康跑,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宣传活动;安庆市区千余辆出租车顶灯同步亮起“感谢您,捐献者!”的暖心标语,将感恩之情传递至城市的各个角落。
《颍州晚报》专访刘国强、尹航、王伟三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推出了专题报道《一起把“生命火种”传下去——世界骨髓捐献者日 三位阜阳勇士的告白》,向市民讲述捐献背后的感动与坚守,以及延续至今的爱心故事。
9月15日,来自黄山市歙县紫阳学校的教师汪洪波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成为全县教育系统首例捐献者;当涂县红十字会走进马鞍山学院组织宣传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宣讲活动,近千名学生参加。
亳州市举办全市红十字系统“三献”业务工作培训班,安徽分库和省造血干细胞捐献服务大队的骨干们向参加培训者讲授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服务的多项课程;马鞍山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自发组织志愿者初级培训班,50位志愿者集中学习了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招募以及中华骨髓库“电子化入库”相关志愿服务工作知识和技能。
实现共情共鸣的“生命叙事”
“珠城”蚌埠举办了全国无偿献血获奖者表扬活动。省红十字会联合省卫生健康委、省军区保障局等多家单位表彰了2022—202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获奖者,其中包括在此期间实现捐献的全省20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安徽省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蓬勃发展,各级红十字会积极表彰奖励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志愿者,已有11个城市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纳入“见义勇为”表彰,多名捐献者荣获“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各类荣誉称号。
在推进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中,安徽省始终坚持机制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逐步形成“徽”味十足的“三个一”工作模式:“一例一宣”——每完成一例捐献,开展一次典型宣传,挖掘捐献者背后的故事,通过媒体平台多维度传播,让“救一个人,温暖一座城”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年一刊”——每年编撰发布《爱相髓》,系统梳理年度捐献数据,讲述生命与生命相遇的故事,致谢感恩捐献者;“一百一敬”——每逢百例节点,举行专题致敬活动,强化社会认同,提升公众认知,推动捐献事业从“知晓”至“共情”。
这一系列举措的背后,是安徽省多年来在造血干细胞捐献组织动员、科普宣传、激励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的结果。登记入库人数稳步增长,捐献流程不断优化,跨区域协调机制日趋完善,全省已构建起高效、规范、温暖的捐献服务体系。从高校青年到单位职工,从快递小哥到党员干部,从白衣天使到烈火英雄,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主动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成为守护“生命种子”的希望英雄。
800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位捐献者义无反顾的抉择,是一个家庭重燃生机的曙光,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注脚。
未来,安徽将继续以爱为名,以行动作答,在生命的长河中传递爱与希望——爱心相“髓”,生生不息;生命相“髓”,无限可能。
胡静升 陶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