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 正文

“志愿红”守护“夕阳红”

——江苏省南通市红十字会开展“博爱伴夕阳”助老项目侧记

时间:2025-10-21

“谢谢社区年年都记得我们,你们来,家里就热闹了,感觉没那么孤单。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我们心里暖得很。”中秋时节,家住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城东镇东城社区的徐大爷收到社区党总支书记、博爱家园负责人李光萍送来的食用油、大米等慰问品,他高兴又激动。有儿女常伴左右的平淡生活,对于徐大爷这样的失独家庭来说就是奢侈的渴望。

2025年,南通市红十字会在全市161个博爱家园推广开展“博爱伴夕阳”助老项目,对高龄困难家庭的走访慰问是项目服务内容之一。该项目以博爱家园为阵地依托,以“健康促进”与“精神文明”为重点方向,将关爱服务独居、空巢、高龄等特殊困难老年人作为切入点,系统构建起集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慰藉、救护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助老服务体系。

不同需求,定制服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南通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截至2024年,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比超过32%),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博爱伴夕阳”助老项目负责人、市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陶婷婷介绍,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大量青壮年外出工作,农村空心化、城市空巢化现象突出,许多老年人面临生活不便、健康失管、情感孤独等现实困境,“如何发挥红十字组织优势,精准回应老年群体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成为新时代红十字人道服务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为此,市红十字会主动顺应形势变化,于2024年初在崇川区虹桥街道率先试点推出“博爱伴夕阳”养老服务项目。项目作为红十字服务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的连接点和纽带,以独居老人的精神关爱和生活协助为重点,通过多元化的活动设置和个性化的关爱方案,从独居老人居家养老关爱服务的“小切口”努力做好基层治理的“大文章”。

2024年10月,“博爱伴夕阳”公益项目在虹桥街道虹西社区正式拉开帷幕。社区与市濠风尚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服务中心合作招募微网格红十字志愿者,通过社区网格员联络、对接社区志愿者,对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拉网式排查,重点锁定独居、失能、重病、低保等特殊困难群体。当年,项目确定虹西社区30户重点独居老人为服务对象,与志愿者建立结对关系,设立“一人一档”服务台账,定期入户探访,了解老人生活困难,动态更新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入户探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老人除了个人和环境卫生、买菜做饭、家庭用电及天然气安全隐患等生活难题没人帮之外,还存在就医没人陪、心里话没人聊等不同困境。项目志愿者根据老人情况和需求进行评估后,一对一制定方案。”濠风尚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服务中心理事卢仁兵介绍了一个特殊案例,志愿者在一位老人家里拉家常时了解到,老人隔壁有一户两口之家,是60余岁的老父亲和30余岁未婚女儿一起生活。此前,这家女儿突发脑梗死,导致肢体瘫痪,老父亲照顾女儿十分不便,特别是洗浴问题难以解决。为此,项目志愿者提出特事特办,安排专人定期上门帮助女儿解决洗浴难题,直至半年后其肢体功能逐步康复能够生活自理。

阵地延伸,特色服务

2025年,“博爱伴夕阳”项目在全市推广。项目依托社区博爱家园现有阵地资源,整合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社会组织、医疗机构等多方力量,形成“红十字+社区+公益组织+医疗机构”四方联动的服务机制,推动人道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广覆盖”向“深扎根”迈进。

“在家门口就能做检查,医生还教我们怎么控制血糖,太贴心了!”家住通州区金沙街道城东村的老人们参加了红十字博爱家园联合通州第二人民医院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的“博爱伴夕阳 健康关爱行”义诊活动后,纷纷发出这样的感叹。每月30日,城东村都联合通州二院开展健康咨询日活动,志愿者逐一耐心解读体检报告,提供科学建议,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实现长期跟踪管理。此外,城东村还与区中医院协作,推出中医药养生文化宣讲与义诊。

“人老了,厚衣服、床单、被罩都洗不动了。现在社区有了爱心洗衣坊,志愿者上门收脏衣服,清洗后又上门送还,方便多了。”年逾七十的孤寡老人姜奶奶生活中最大的困难被社区“博爱伴夕阳·爱心洗衣坊”项目志愿者解决。2024年10月18日,海门街道海西社区、三厂街道新东街社区2家红十字爱心洗衣坊建成并投入使用,为社区失能、独居、空巢、重病残疾等老年人无偿提供洗衣服务。

如皋市迎新社区博爱家园聚焦孤寡、残疾老人“做饭难”这一突出痛点,组织绿叶义工团队推出“五助服务”:每周一至周五提供“爱心午餐”配送服务,解决老人用餐难题;每月安排医护人员上门义诊,开展健康咨询;协助老人办理医保报销、预约挂号等事务;定期打扫卫生、清洗床单;组织节日联欢、手工制作等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一位接受服务的残疾老人感动地说:“以前一个人在家冷冷清清,现在每天有人来看我、陪我说话,连饭都有人送来,心里踏实多了。”

此外,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博爱伴夕阳”项目特别强调“医养结合”的精准护航功能,红十字志愿者与社区医疗服务站紧密协作,为每位签约老人制订个性化健康服务计划;启东市则依托“百家部门联百村”活动契机,发动机关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单位包片、党员包户”的帮扶格局;南阳镇武陵村在“红十字‘暖暖农情’博爱基金”支持下设立“爱心理发室”,由专业理发师定期驻点服务,解决农村老人出行不便导致的理发难题。

“项目打破了以往单一慰问、临时帮扶的局限,建立起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的长效服务机制,同时超越了物质帮扶的表层关怀,更加注重精神慰藉与人文陪伴的深层需求。”陶婷婷总结,“全市各级红十字会收获多面锦旗和百余封感谢信,不仅代表‘博爱伴夕阳’获得较高的群众满意度,也表明项目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接受监督,持续服务

“‘博爱伴夕阳’项目实施以来已为全市5000余名孤寡、高龄老人提供红十字人道服务。”陶婷婷进一步说明,项目通过联动、联合、联评、联建“四联”行动,打造网联志愿、医养结合、多元监督、阵地延伸“四维”模式,实现了服务资源的高效整合、服务机制的系统优化、服务成效的显著提升。“其中,”她特别强调:“我们最大的亮点是主动接受‘群众评议团’的全方位监督。”

虹桥街道群众评议团已是当地社区持续多年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群众监督组织。评议团采用“微网格监督”模式,由社区网格长、物业、党员、群众自发组成多元化监督小组,通过“聊百家事、议百家忧”收集居民诉求,形成问题上报、协调解决、反馈评价的闭环管理。“博爱伴夕阳”项目在虹桥街道全面推开之后,群众评议团通过实地走访、过程观察、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目前,评议团已开展两次集中评议,推动项目助老服务从“做了什么”向“做得怎样”转变。

项目启动之初,群众评议团就曾通过“面对面”走访调研提出问题反馈。“当时,有老人反映志愿者上门之后仅限于问候,服务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卢仁兵回忆:“我们当即开展调查,作出志愿者人员调整,并加强志愿者赋能培训。后来,我们将这件事做成案例,然后通过案例教学让志愿者认识到,要开展‘用心’‘有温度’的志愿服务。”

虹桥街道群众评议团的监督模式“带了一个好头”。项目全面推广时,部分社区成立了由居民代表、捐赠人、服务对象共同组成的“项目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预算编制、活动策划、效果评估等环节。此外,各地开展项目的博爱家园每季度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公开项目收支明细,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每一笔善款都用在刀刃上、晒在阳光下”。

“博爱伴夕阳”项目另一个亮点是创新,包括服务内容及志愿者赋能等不同方面。

启东市东海镇兴旺村博爱家园定期举办“银龄数字课堂”,带领老人开启数字之旅,跨越数字鸿沟。志愿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开关机、解锁屏幕、调节音量和字体大小等基本操作讲起,一步步演示,老人们全神贯注学习,不懂就问。课堂上,老人们学会了微信等社交软件,可以和身在外地的子女、亲友远程视频联络,还学会了查看天气、缴水电费、浏览新闻等。

在志愿者赋能方面,南通市红十字会高度重视项目志愿者队伍建设,定期召开复盘会,开展沟通技巧、心理疏导等专业培训,并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志愿者提供情绪支持,有效缓解服务压力,形成“服务—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一位长期服务独居老人的志愿者坦言:“刚开始觉得只是做善事,后来发现老人依赖你,自己也有负担。有了心理支持,我才明白这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双向治愈。”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显著提高了志愿者的归属感和积极性,队伍稳定性大幅提升。

“‘博爱伴夕阳’项目在博爱家园落地生根,用精准化服务回应个性需求,用常态化陪伴传递爱心温暖,用专业化技能筑牢安全防线,这不仅是红十字精神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更是探索老年关爱服务的创新样本。”陶婷婷说,“下一步,南通161个博爱家园将结合各地实际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优质的人道服务,助力更多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贺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