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应急救援 >> 正文

汉江畔的生命守望者

——湖北省老河口市红十字水上救护站守护汉江侧记

时间:2025-11-21

5分钟抵达,决定了生命救援的生死时速。

7月10日傍晚,湖北省老河口市王府洲电站泄洪闸附近水域发生险情,一名女青年不慎溺水,被急流裹挟冲向闸口,生命悬于一线。接到险情通报的瞬间,红十字救援队队长贾非与值守队员迅速登上冲锋舟,顶着急流与风浪全速前进。5分钟后,冲锋舟精准抵达溺水者附近水域,在暗流涌动的险境中成功抓住溺水者,并转移至安全区域。这场“教科书式”的救援,不仅是对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的检验,更让人们看到了汉江畔那座小小水上救护站的强大守护力量。

从“流动红马甲”到标准化救护站

“小朋友,不要到深水区哈,要注意安全!”4年来,这样的温馨提醒常伴汉江畔。2022年5月,一支以渔民为主的守护力量开始沿河流动——全市首支红十字水上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成立。每日傍晚,他们肩背救生装备、手持宣传喇叭,沿着汉江岸边徒步巡查,像“移动哨兵”一样穿梭在汉江畔、亲水平台等重点区域,成为汉江畔最早的安全守护者。

2024年3月,湖北省首批红十字水上救护站项目正式落地老河口市,这支“流动红马甲”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这座占地100平方米活动场地的救护站,成为了救援工作的“指挥中枢”和志愿者的“温暖港湾”。

在这里,志愿者系统梳理巡河路线,分享救援经验,制定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让志愿服务从“零散化”走向“规范化”、从“阶段性”迈向“常规性”。同时,随着救护站的建成,志愿者队伍也慢慢扩大,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如今的50余人,队员涵盖机关工作人员、返乡大学生、自由职业者等群体,不同职业背景的人们因守护生命的初心汇聚,为汉江水域安全注入了多元力量。

以“人防+技防”织密水域安全网

“要让救援有底气,既要靠人,更要靠‘家伙什’和硬本领。”这是市红十字会在推进水上救护站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理念。严格对照《湖北省红十字水上救护站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从组织架构、制度建设、设施配备到技能培训,全方位推进标准化建设,让这支曾经的“散军”实现了从“软硬件”的全面升级。

制度建设上,救护站构建了清晰的组织体系,设有队长、副队长岗位,明确志愿服务领域,确保权责分明。同时,制定完善《志愿服务队奖惩制度》《仓库库管员岗位职责》《仓库管理制度》以及《老河口市红十字会水域巡护突发情况处置措施及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让日常运作、应急处置、队伍管理等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硬件升级则为救援装上了“加速器”。在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和本地爱心企业的捐赠下,救护站陆续配备了救援皮艇、水上智能救生机器人(电动飞翼)、搜救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凭借这些高科技设备的融入,彻底改变了过去“靠腿跑、靠眼找”的救援模式——无人机可快速覆盖水域、实时传输画面,助力精准定位;水下机器人破解“水下搜救难”痛点;水上智能救生机器人能在急流中快速抵达溺水者身边。原有徒步巡道也升级换代,巡河方式也从徒步劝导升级为冲锋舟水域巡逻,覆盖范围更广、响应速度更快,“人防+技防”的双重安全防线就此筑牢。

扎实的救援能力离不开常态化的技能锤炼。救护站内,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漂浮担架、保温毯、急救药品等物资齐全,为培训和救援提供了保障。救护站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为目标,定期组织队员开展模拟训练,涵盖突发溺水、设备故障、恶劣天气救援等多种复杂场景。通过“以练代训”,队员熟练掌握了各类救援装备的操作技巧,更在反复演练中优化应急处置流程,提升协同作战能力。2025年开展专项演练2场次,组织2轮涵盖心肺复苏、AED使用、创伤包扎等内容的急救培训与考核,不合格者重新培训,确保人人技能过硬,关键时刻“敢出手、能出手”。

让安全意识扎根群众心中

“救援是最后一道防线,预防才是最好的守护。”市红十字会始终秉持“防重于救”理念,在提升救援能力的同时,不断拓展救护站的功能外延,通过“走出去”宣传、“蹲点式”值守,将安全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让防溺水意识深入人心。

自水上救护站建成以来,以其为基地,常态化开展防溺水宣传普及活动。截至2025年7月,累计开展活动30余场,覆盖超8000人次。

2025年暑期,市红十字会迅速启动“防溺水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专项行动:在校园,志愿者通过“安全讲座+模拟实操”的形式,为7所学校的5000余名师生讲解防溺水知识,现场演示溺水自救、同伴互助的正确方法,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会保护自己;在社区,针对暑期课堂的300余名留守儿童,志愿者用动画短片、案例分析等生动形式,敲响安全警钟;在企业,则聚焦安全员群体,开展中暑预防、防烫伤救护等培训,覆盖200余人,帮助企业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每一场活动中,志愿者还会发放防溺水宣传册,将“远离危险水域”的提醒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文字,让安全理念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除了“主动出击”的宣传,水上救护站还依托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建立了“重点时段+重点水域”值守巡逻机制。每天清晨、傍晚以及节假日等溺水高发时段,志愿者都会轮流排班,对汉江畔的亲水平台、码头、梨花湖等重点区域,以及江边护栏、救生圈、救生绳等设施进行巡查维护,及时更换损坏的设备,并对野泳、戏水、垂钓等危险行为进行耐心劝离。4年来,志愿者累计劝离不安全行为100余起,排查并上报整改亲水平台安全隐患20余处,用“蹲点守护”为群众筑起了一道“看得见的安全防线”。

自2022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为水上救护站建设保驾护航,让公益力量得以持续生长。如今,从8人的“流动红马甲”到50人的专业队伍,从徒步巡查到“人防+技防”协同,水上救护站的每一次变迁,都是基层红十字组织践行“保护生命和健康”使命的生动写照。

汉江奔流不息,守护从未止步。市红十字水上救护站这座小小的站点,正以“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指引,在汉江畔书写着“小站点筑牢大安全”的动人篇章,为平安老河口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力量。

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