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红十字会:厦门市红十字会加强社区红十字会建设 推进红十字会参与城乡社区治理 工作情况报告
时间:2018-09-03
6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公开发布,这是首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纲领性文件。厦门市红十字会以此为根本遵循,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贯彻落实,依据自身的特点,采取“按级负责,上下联动,用典型引路,推广普及”的方法,从组织、队伍、阵地、能力等四方面加强社区红十字会建设,积极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大胆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力推进社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建队伍强素质。
一是以标准化推动组织建设。编印《社区红十字服务手册》,制定社区红十字会会务制度,要求社区成立红十字会理事会,建立理事名册、会员名册、志愿者名录。明确服务基本要求,软硬件建设标准。以福建省红十字会基层组织示范点创建为抓手,加强对社区红十字会工作指导、考核。争取区、街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将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纳入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内容,纳入党政议事日程。
二是分层次加强队伍建设。市红会一方面加强专兼职干部组成的骨干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注重在社区干部、群众中发展志愿者,发挥其特长,让其利用自身经验、资源去影响和帮助更多人,让更多群众自发参与到红十字志愿者队伍中。现在每个社区均成立了1支以上的志愿服务队。他们活跃在应急救护、人道救助、人道传播等领域,是红十字会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三是抓投入落实阵地建设。至2018年8月,厦门本岛内全部152个社区,岛外中心城区的63个社区均设立了社区红十字服务站。有条件的社区还设立“五室”(即:红十字工作人员办公室、应急救护培训室、红十字精神传播室、应急救护器材室、志愿者活动室)。市、区红十字会争取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多渠道落实资金,红十字服务站配备了橱柜、轮椅、拐杖、药箱、安妮模型等便民器材,每年为新设立的社区添置器材,对损坏的器材进行更新,近三年来共投入300多万元。每个社区还设有宣传栏,传播红十字知识、防灾避险知识、健康防病知识等。有条件的社区在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惠民门诊,减轻贫困人群大病医疗负担,由市、区红十字会共同承担所需费用。2017年根据福建省红十字会的要求,抓了2个社区基层示范点建设并通过省红十字会检查验收。今年再抓3个社区建设。
四是以培训助力能力建设。市红十字会常年坚持对专兼职骨干队伍进行培训,着力提高队伍的资源动员、组织协调、群众工作、宣传推广和理解执行能力。对志愿者则根据服务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各区社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均实现初级急救证持证率达到100%。集美区还每年坚持组织辖区近500名经考核合格取得救护员证的志愿者进行复训,特别是对配发的救灾救援物资设备使用情况进行针对性现场教学培训,让每个应急救护志愿者真正做到会使用,使配发的物资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坚持每年举办应急救护技能比赛活动,以赛强训,有效提高了志愿者的应急救护技能。
二、积极协调组织红十字会系统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
一是提供人道救助服务,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市、区联合,重点加大对社区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鼓励社区群众开展募捐活动,设立互助基金,厚实救助实力。在社区设立便民通道,方便重特大疾病患者申请大病救助,救助款在资料齐全后3-5个工作日即可转入患者指定账户,确实起到救急的作用。引导爱心企业设立专项基金,通过定期入户走访、回访,实现对社区孤、老、病、残的精准帮扶。针对低收入困难家庭到博爱超市领取救助物资不太方便的实际,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了物资配送的服务平台。困难群众能够通过手机微信、网页、街道社区便民自助终端机等多种途径,凭积分兑换所需物资,并选择物资配送方式。对于不懂操作的老年人,可由子女或社区志愿者帮忙兑换,由就近居住的党员志愿者或快递送货上门,解决困难群众物资领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促进社区公共安全。指导全市各社区红十字会制定应急预案,每年每个社区组织居民开展应对突发性事件、自然灾害等应急演练活动1次以上。开设“博爱学堂”,利用周末等休息时间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防灾避险知识,2017年,仅思明区98个社区就开展750场以上,受益人次达8万以上。市红十字会还积极争取财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将备灾救灾网络逐步向基层延伸。在全市街道社区建立21个备灾物资存储点,储备适量的博爱应急箱,便于灾害发生时能在第一时间为灾民送去人道关怀。提高了社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处置能力。
三是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市、区红十字会党组织定期参加单位驻地所在社区大党委会议,研究社区大党建工作、党建带群建工作,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参与社区党委和社区选举工作的部署,并派1名联络员作为观察员全程监督选举工作。开展主题党日志愿服务。围绕“亲情邻里”主题,与社区居民共同制作元宵、包粽子,协助举办游园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社区活力。开展党史知识宣传,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党组织的活动,认领志愿服务项目,利用下班及节假日开展志愿服务,参与十九大精神的宣传以及垃圾分类、平安三率、健康知识的宣传。认领社区困难群众的微心愿,入户慰问大病、孤寡老人,以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增强居民群众对红十字精神的认同。
四是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凝聚社区治理合力。全市各级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以开放平台带动社会组织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和公共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如海沧区红十字会在参与养老服务工作时,学习借鉴台湾红十字组织在居家养老方面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做法,把握“专业、持续、特色、合作”理念,联合区民政局,海沧两岸义工联盟,探索出一套可行的工作机制。建立以红十字志愿者为核心的养老志愿服务队伍,发挥优势,帮助志愿者提升家庭照护知识和技能;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在社区红十字服务站配备养老服务设施;深入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开展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心理援助;通过社区和护理员的反馈,及时关爱贫困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人道救助。多方合力较好地满足了社区老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的需求,切实增强社区居民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