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红十字会:传播理念 服务民生 ——南京市红十字会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情况报告
时间:2018-09-03
南京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地带与长江流域开发地带的交汇部,是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2500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各类遗存众多,历史名人辈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汇地。
南京现辖12区,城市面积65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3万。南京市红十字会始创于1904年,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南京市红十字会就在社区(前身为居委会)开展红十字工作,发展会员、建立红十字卫生站、开展自救互救培训、免费为群众处理小伤小病等。1997年以后,通过在社区建立红十字工作(活动)站,逐步拓展了红十字志愿服务、无偿献血宣传、艾滋病防治宣传、遗体(器官、造血干细胞)捐献咨询、救护培训、募捐救助等工作。自2003年起,南京市通过全国和全省“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市(区)”争创活动,进一步推进了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2009年,荣获了“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市”称号。2013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南京市委、市政府为社区减负,撤消了40多个部门在社区的基层组织及台帐,红十字会也在其中。
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社区是红十字会传播人道理念、普及救护技能、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为作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红十字工作,南京市红十字会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结合红十字重点工作,通过应急救援网络建设、博爱送万家活动,以及遗体器官捐献宣传进社区等面上的工作,在社区选择一些点推进博爱家园建设,结合养老照护服务,促进红十字会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深度与广度。
一、推进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网络建设,织起自救互救安全网
2013年3月,南京市文明办、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联合成立了“南京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协调中心”,制定《关于建立南京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网络的方案》,在全市选择有条件的700个社区、100个行政村、100个文明单位和100个高危行业、学校,建立1000支社会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分队。到2017年底,初步建成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网络,实现4万多名骨干救护志愿者、近40万名群众的救护普及。
每年的学雷锋日、世界红十字日和世界急救日,积极搭建活动平台,组织志愿者深入公园景区、社区广场、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开展防灾减灾、院前救护宣传,提高市民的知晓率;2014年,南京举办青奥会期间,5000余名社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分队队员,以平安志愿者身份在社区、车站值班,共出勤5万多次,服务时间20多万小时;联合媒体在黄金时段播出群众自救互救专题,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倡导市民参加学习。雨花区红十字会还将花神湖成功挽救溺水者生命的雨花区民警高铁军的事迹,拍成微电影。这些事例通过媒体广泛的宣传,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学习自救互救,投身应急救援志愿服务。
在未来的3年,南京全市将定点安放1000台AED设备。南京市红十字会正在开发红十字“一键呼救”服务平台,该平台上线后,将安装在“我的南京”APP中。求救者在“我的南京”APP进入红十字“一键呼救”页面求救后,平台立即定位求救者位置,借助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平台网络,将求助者信息推送给距离最近的10位系统内登记的红十字救护员。救护员在确认能前往参加救援后,可迅速携带最近的AED机或直接赶到求救者定位的现场,提供急救服务,该平台的建立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互联网+急救”,快速整合全市急救力量和急救设备,对求救者进行现场救护,尽最大可能挽救生命、减少伤残,进一步推动应急救援网络的建设。
二、广泛开展“博爱送万家”活动,积极参与精准扶贫
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南京市红十字会都集中开展“博爱送万家”活动,2018年,市、区两级红十字会共投入1341.93万元款物,据不完全统计,共救助了26465人次,活动中,各级红十字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规范地筛查救助对象,做好慰问物资与困难群众的需求对接,主动联系新闻媒体,邀请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参与,注意做好正面宣传,切实依靠社区和农村红十字志愿者开展工作,扩大了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树立了红十字会新形象。
与此同时,加强对“红十字衣物捐赠中心”的支持,发动各区红会在高校、社区投放了近500个衣物捐赠箱,并在各博爱家园设置了衣物发放点,全年共接收衣物84013件,通过组织送衣下乡、进社区、进工地等活动,发放衣物52612件,援助贵州贫困地区衣物10222件。其中募集大学生军训服52049件,发放21000件,深受困难群众欢迎。
三、加强“三献”进社区宣传,推动生命健康理念的传播
一是借助南京市红十字会“志友”协会每年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宣传进社区活动,2018年,在全市200多个居民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成效显著。全年共有974位市民登记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实现遗体捐献190人,捐献眼角膜125片,实现人体器官捐献43例,捐献大器官127个,新增志友人数及捐献人数均创历史最高。
二是“南京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智慧管理平台”志愿者招募进社区,目前,我市的临床用血供应大多来自街头自愿献血,且大部分来自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应急能力相对不够全面,容易出现“季节性临床用血紧张”的局面,偏型血液告急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南京市红十字会开发了“南京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智慧管理平台”,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的理念,实现无偿献血的科学管理。该平台将广泛吸纳适龄市民加入无偿献血志愿者行列,以手机短信及微信推送等方式,普及无偿献血知识,建立与无偿献血志愿者之间紧密的互动联系,提供及时的咨询和服务。同时,该平台还可以根据临床用血需求,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和不同血型进行分类通知的方式,实现献血的精准管理,通过预约式献血、按需组织献血,解决全市用血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四、因地制宜,扎实推进“3+X”模式“博爱家园”建设
“博爱家园”项目是中国红十字会围绕红十字会核心业务,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以社区为平台,自主设计、自主实践、自主管理的人道公益项目。
南京市红十字会立足中心工作,因地制宜,探索出了符合南京实际的“救护培训、无偿捐献、博爱超市”+“特色工作”的“3+X”博爱家园运行模式。各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有工作基础的社区开展“博爱家园”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博爱家园”13个,在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健康促进、人道传播、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秦淮区朝天宫街道既是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寸土寸金,又是古都南京文明发源地——朝天宫所在地,人文底蕴深厚,在这一区域一直缺乏传播红十字文化的阵地。建设秣陵路社区“博爱家园”,用文化滴灌的方式,从人文历史中挖掘特色文化基因,以社区公共空间和办公服务用房为载体,以红十字运动知识、辖区本土博爱典故、“家”文化为内容,将红十字文化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区文化建设相融合、基层红会建设与现代社区治理相融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红十字的历史和文化展现出来,让居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红十字、认可红十字。同时,配建一个精致的“博爱书屋”,打造全国首个以红十字为主题的社区微型博物馆——博爱101馆,实现红十字文化传播、培训教育、物资集散、组织孵化、活动举办和基础服务六大功能向基层一线延伸。
社区在博爱101馆红十字知识、理念、精神传播的同时,搭建了“救护知识教学培训大本营”和“三献工作志友活动大本营”,积极开展社区关爱生命、保护健康活动。2017年向社区居民普及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及各种意外伤害等急救知识200多人次,发放急救包100多个;组织专家开展健康保健讲座、义诊服务和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知识等,不断增强居民的健康知识以及应对突发意外伤害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邀请专家举办“三献”知识讲座,制作了百米宣传栏,开展 “三献”广场专题宣传活动。2年里先后开展了6次“三献”专题活动、参加人员300多人次。
为了提升“博爱家园”人道救助的实力,丰富“博爱家园”人道救助的内容,街道和社区主动邀请更多的辖区单位参与到“博爱家园”人道救助和社区精准扶贫工作中,以“项目化、多元化”等筹资方式,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救助认领形式,爱心去向明确,协助社区实现重病、残疾、贫困户、下岗职工的生活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助。2017年,秣陵路社区“博爱家园”募集救助款8万多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100多人次, “博爱家园”里的“爱心墙”“爱心树”上记录下了每一份爱心,涓涓之心汇聚成博爱长河。
社区“博爱家园”还将养老照护志愿服务作为建设重点,吸纳驻地企业、社会组织、大学生、社区红十字志愿者共同参与,实行“爱心积分制”,志愿者可凭积分在社区“博爱超市”兑换相关日用品,给志愿者爱心的回馈。通过制度化管理,志愿服务团队的凝聚力、执行力得到大幅提升,志愿者服务热情高涨。2017年共为辖区50个独居、孤寡、失能老人提供各种志愿服务达200次以上。
鼓楼区红会在凤凰街道建设以“生命安全体验馆”为核心,集红会文化、救护培训、社区援助、健康互助于一体的南京市第一个博爱家园之后。又在中央门街道劝业路社区整合资源,并精心设计了“一二三四”的发展路径。即成立“一个班子”,在劝业路社区成立了以社区干部、社区居民及社区单位为成员的博爱家园项目工作指导小组;引进“两个组织”,社区公益组织开展减灾救灾、逃生避险知识培训和演练,增强了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颜养老中心开展文化健康养老,为社区居民开设舞蹈班、合唱班、手机培训班等项目;打造“三个阵地”,一是打造“红十字救护培训中心”培训阵地,二是打造“博爱慈善超市”救助阵地,开展爱心救助和惠民活动,三是打造“将军庙人防减灾馆”科普阵地;依托“四个队伍”,即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小雏鹰志愿服务队。劝业路社区博爱家园建设,结合社区特色,整合社区资源,推动了社区治理,促进了社区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是南京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也是红十字工作与政府中心工作新的契合点。市红十字会经过多方调研,选择以高淳区固城镇振兴村、浦口区九华村等为试点,以“3+X”模式,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让博爱家园成为郊区百姓受益的民心工程、幸福工程。
五、积极参与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为目标的养老照护服务
2017年起市、区红十字会参与养老照护,到今年6月30日,全市共建立了207人的14支红十字养老照护志愿服务队(含省红会专属3支),完成养老照护知识普及达12732人,开展服务1982次,服务2085户、4717人次。
今后,南京市红十字会将进一步推进养老照护等志愿服务,加强与科技型养老机构合作,开展网上养老照护培训。与市民政局合作,全面推广“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动员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养老互助服务,试点开展养老“助浴”服务,完成上级红会下达的各项养老照护任务。按照“4+X”模式,以救护培训、无偿捐献、博爱超市、养老照护为重要内容,不断完善南京特色的“博爱家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