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造血干细胞捐献 >> 正文

捐献造血干细胞,让生命更有温度

浙江省3月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11例

时间:2019-05-17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自2016年突破300例以来,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入库容量已达65412万人次,截至3月21日已累计成功捐献341例,仅3月就实现捐献11例,在学雷锋月中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雷锋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自己有限的力量投入到一项无限光荣的事业中,用平凡善举继承、传递、诠释雷锋精神,他们就是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们有的卷起袖子献出热血,有的牺牲休息时间投入志愿服务……

3月6日,浙江省第334例、33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朱震亮和徐梅完成捐献;3月13日至15日,第336例、337例、338例捐献者吴峰、冯威、王敏登上光荣榜;3月17日,第339例、340例捐献者崔涛磊和郑立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一份份满含爱意的生命火种,被连夜送往北京、上海、郑州、广州、河北等地。志愿者们用特殊的方式向雷锋致敬,以实际行动兑现自己的庄严承诺,为血液病患者带去希望,让濒临绝望的家庭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用生命的温度回馈社会。

20年等待,只为一个庄严承诺

“我家孩子2014年被查出罕见病戈谢病,因为体内缺少一种酶导致无法分解脂肪,堆积在肝脾内,使孩子肚子越来越大,如果补上这种酶就能和正常孩子一样。但是,面对巨额医药费,我无能为力。我是单亲妈妈,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用,即使把房子卖了,也只能维持几个月的治疗,医生说没条件就放弃吧,可这是活生生的一条生命啊……”

信读到这里,躺在病床上的王敏和身旁的妻子眼眶都湿润了。他们被这封来自北京的满含深情的感谢信所打动,更为20年前的那个决定感到庆幸。

20年前,台州黄岩的王敏将自己的血液样本信息存入中华骨髓库(后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撒下希望的“种子”。他不知道“种子”何时发芽,也不知道将与谁结下不解之缘,他知道那是自己对生命的庄严承诺,他必须坚守,随时等待不期而至的召唤。没想到,这一等就是整整20年。

20年时光荏苒,当年的小王成了老王,为了承诺,他没有放弃过锻炼,一直在等待。或许上天也被他的执着所感动,从高分辨血样采集到体检,再到打动员剂直至最终捐献,一切都很顺利,王敏成为浙江省第33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像王敏这样的捐献志愿者在浙江还有很多,他们默默无闻,为了承诺、为了延续生命的希望,一等就是数载,更多人至今仍在等待……

90后有“小鲜肉”,还有满满的爱

今年3月刚完成捐献的朱震亮和徐梅,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90后。

1991年出生的朱震亮是杭州市余杭区林水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同事们的印象里,他是名副其实的“小鲜肉”。前年“七一”期间,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志愿者。幸运的他,仅等待了一年多就收到了初配成功的好消息。

得知朱震亮即将捐献的消息后,他的父母、同事及省里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团队都给予支持,以各种形式送去鼓励和慰问。

当朱震亮成功捐献,收到受捐者寄来的感谢信时,他再一次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对方是一名刚刚考入当地重点初中实验班的13岁男孩,不久前被确诊为白血病,经历了从大喜到大悲的痛苦转折。如果没有朱震亮的捐献,结局恐怕难以想象。

21岁的龙湾姑娘徐梅是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2013级护理专业的学生。她在大一时就毅然选择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接到初配成功的通知时,她高兴地一夜未眠。

令人纠结的是,最后确定的捐献时间刚好临近毕业就业。“救人性命要紧!”经过慎重考虑,徐梅最终选择了捐献,将原定参加的招聘考试、护士资格证考试和毕业大考暂时放到了一旁。

虽然体检显示条件尚可,但为了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徐梅制定了详细的锻炼计划,她还写信给素未谋面的受捐者,鼓励他战胜病魔。打动员剂时,她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反应,头痛、失眠等症状持续困扰着她,可一想到遥远的地方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她咬着牙挺了过来。她笑着安慰身边焦急陪伴的亲人:“没事的,我可是‘小梅超人’(徐梅的微信名)啊!”

(以上图文由浙江省红十字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