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明:红会政治性与七项基本原则的统一
时间:2019-05-17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革方案》提出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其中将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作为重要内容,明确了总会和全国各级红十字会改革的方向和根本要求。
习近平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讲话中要求,群团组织必须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并指出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可见政治性是先进性、群众性的保证。
中国红十字会理所当然也要坚持和增强政治性,才能发挥先进作用、保持与广大民众的密切联系。但是,红十字会不是政治组织,而且在人道工作中必须遵循七项基本原则,坚持公正、中立、独立。红十字工作者、志愿者都应思考并正确认识、处理坚持政治性与七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红十字会具有政治性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不带政治色彩的人道组织。但是,红十字运动客观上有着重要的政治影响。“人道”原则确立的宗旨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独立”原则中明确的“各国红十字会是本国政府的人道工作助手并受本国法律的制约”,就有全球性政治意义。
习近平指出:“国际红十字运动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红十字组织是全世界影响范围最广、认同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其中的政治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国际红十字运动2020战略提出的目标之一是“提倡社会包容和非暴力、和平的文化”。“帮助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倡弱势群体能够更好地享有社会服务,使他们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积极的政治意义。
同时,因为红十字会以人道主义为行动准则、在冲突双方之间保持中立、不参与政治争论,因此其言行更有政治上的分量和影响。在被称为流血的政治——战争或武装冲突中,由于红十字会的保护而使伤员、俘虏和难民少受或免受伤害;在各种灾害中,红十字会尽力协助政府救助灾民,使之生命生活得以保障;对那些在武装冲突中对平民、难民、救护人员等非武装人员实施暴行以及破坏民用设施等违反人道法的行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予以强烈谴责。这些都有重要政治意义。
在我国,红十字会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红十字工作客观存在或产生的政治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一是各级党委要将红十字事业和红十字会的机构及其党组织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在红十字会机构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二是各级红十字会及其领导干部要自觉主动接受党的领导,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三是各级红十字会党组要充分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坚持任用干部的政治标准和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与把关。机关及下属单位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切实负起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责任,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和支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央决策部署;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和带动群众在各自岗位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
红十字工作的政治意义。在中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两个定位,高度概括了红十字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政治意义。红十字事业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积极作用。作为党和政府人道工作的助手,红十字会的“三救”“三献”工作,有助于党和政府惠民解困、保护生命健康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红十字会宣传和践行的“人道、博爱、奉献”和志愿服务的精神,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培育;参与国际人道救援和事业合作,对展示我国国际人道主义形象、实现国家和平发展共赢的外交战略有着积极意义;承担党和政府交给的某些特殊的人道事务,体现了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无不在政治上有重要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是贯彻七项原则的内在要求
中国红十字会的政治性,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符合红十字运动七项基本原则、国际红十字运动章程和红十字会法的有关规定。
七项基本原则之一的“独立”原则规定各国红十字会“受本国法律制约”;《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章程》规定各国红十字会“依据自身的章程和本国立法”从事人道主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规定“中国红十字会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国的宪法和法律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红十字会贯彻七项基本原则和红十字会法的内在要求。
红十字会的政治性和公正性、中立性、独立性是两个不同范畴的要求和准则。
政治性讲的是对红十字会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根本要求。主要体现在自觉拥护和接受党的领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组织建设的要求抓好红十字会组织队伍建设,将红十字事业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等。
公正、中立、独立是对在战场救护和各种人道救援中行为准则的要求。公正要求“救济各种受难者时“不因国籍、种族、宗教信仰、社会地位、政治见解的不同而有所歧视,只是努力救济受难者,并优先救济受难最深而急需救济的人”;中立是“在冲突双方之间不采取立场,任何时候也不参与带有政治、种族、宗教或意识形态色彩的争论”;独立是为了“任何时候都能按本运动的原则行事。”可见,公正、中立、独立的核心就是不加歧视、一视同仁的救助需要帮助的最易受损害者。
增强政治性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七项基本原则。
七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人道”,人道是红十字运动的基础,是红十字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他各项原则是实现人道原则的保障和条件。
中国红十字会坚持和增强政治性,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只会有利于红十字会七项基本原则的贯彻、把人道工作做得更好。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因此,始终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宗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的目标,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服务宗旨、奋斗目标和最高理想中,包含着最高层次的、最彻底的人道主义,其中不仅包含着红十字会的人道主义思想、保护人的生命健康和促进和平进步事业的宗旨以及改善最易受损害者境遇的工作目标,而且高于红十字会的人道思想、宗旨和目标。
从实践上看,不加歧视地对所有人(包括俘虏和犯人)的人格、尊严、生命和健康给予尊重、保护和救助,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政府的一贯做法。
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方面,中国政府是国际人道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一直积极履行国际人道责任和义务,包括切实履行向历届国际大会作出的承诺。对其他国家发生的灾害,不论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如何,中国政府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人道援助。近些年,中国政府多次给联合国难民署、世界粮食计划署、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和世界卫生组织提供援助,支持这些机构的人道救援工作。自上届国际大会以来,除帮助缓解中东地区难民危机以外,中国还向60多个国家提供各种形式的人道主义援助。中国政府多次派出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执行国际人道主义使命。在一些发生战乱地区,在保护和撤离华侨时,对其他国家桥民同样予以保护。
红十字会的“人道”“公正”“志愿服务”等原则及其开展的社会救助、扶贫和保护生命健康等工作,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要大力弘扬的精神和致力开展的工作。
综上所述,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先进性,才能更加真诚、更加真实地支持和保证红十字会七项基本原则在社会救助活动中的贯彻实施。同样,红十字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政治上的先进性,必然体现在模范地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真诚地遵循红十字运动七项原则、为发展红十字事业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当好党和政府人道工作的助手
首先,各级红十字会的领导班子和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强烈的担当责任感。这种政治责任感,来自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路和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广大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深厚情感。有了这种政治责任感,才能增强履行七项基本原则、主动当好党和政府人道工作助手的自觉性,才能自加压力、改革创新,争取红十字会在引领我国人道主义活动方面有所建树。
二要认识和找准红十字事业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位置、历史责任和重点工作。在“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在中,“经济建设”中通过扶贫帮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政治建设”中通过发展社会组织服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文化建设”中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作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社会建设”中将完善救助体系、增强社区服务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生态建设”中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作为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红十字会广泛动员和汇聚国内外人道资源、在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红十字会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永葆组织生机活力、成为引领人道主义活动和建立新型社会组织的重要力量,“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广大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努力提高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不断提高全面依法治会和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红十字会党组织必须从严抓好自身建设、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增强红十字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
三要将围绕和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与履行人道职责相结合,奋发有为、实现红十字会的组织价值。
当前,在依法全面履行职责中,重点要在这几方面当好党和政府人道工作的助手:
精准扶贫。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这将直接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红十字会可以在总结多年扶贫帮困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扶贫救助工作的精确性,科学设置项目、“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改善和帮助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生活生产和持续发展能力。
保护生命健康。党中央从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红十字会在继续深入开展普及救护培训、动员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和器官、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大病救助等工作的同时,要创新方式方法。如,在学校社区建立生命健康教育馆、生命安全体验(或演示)馆,开展群众救护演练、策划普及救护知识的宣传项目,救护培训进党校,依托社区及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搭建生命保护网,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提高保护生命健康知识的普及率、趣味性和有效性,等等。
志愿服务。国内外许多组织、团体都在开展志愿服务,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团体像红十字会这样,靠志愿服务起家并将志愿服务作为各国红十字会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红十字会要发扬传统、发挥优势,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的精神并将其贯穿于红十字会各项工作之中,巩固壮大红十字志愿者队伍,组建多种形式的服务队伍,加强培训、规范管理,充分发挥红十字志愿者在发展红十字事业、服务广大民众中的积极作用。
文化建设。传播红十字文化对促进和平进步、人类和谐有着长远意义,也是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内容。红十字会要利用现代手段、创新传播方法,如设立红十字大讲堂、巡回演讲、红十字文化馆(墙)、拍摄视频广告或短片、争取将红十字知识列入红十字学校教学内容甚至干部培训的内容等。
“一带一路”。随着对外交流合作和人道援助的增加,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重要,在民间外交中发挥着特殊作用。近年来,中国实施“一路一带”伟大倡议,不仅开辟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打造同有关国家共同发展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红十字会要积极开展或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的友好交流合作,量力而行参与人道救援,为实施“一带一路”创造良好的民间外交条件。
(张立明 江苏省红十字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