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
——十大以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应急救护研发与宣传工作
时间:2019-08-09
十大以来,为提升应急救护培训核心竞争力,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简称“训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在应急救护研发与宣传方面创造了训练中心历史上(有的甚至是红会历史上)许多从“0”到“1”的奇迹。
一、开发了第1个应急救护管理平台
从2016年开始,组织专业力量开发救护管理平台、微信服务号以及应急救护APP应用软件,包括在线学习、项目管理、培训管理、师资管理、资源库等功能,目前有2万多师资用户、6万多救护员在平台注册,彻底改变了以前没有平台、租用平台的状况。
二、开发了第1套应急救护知识读本
编辑出版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家庭应急救护知识读本,先后4次印刷,截止目前共出版印刷77860册小学低年级、79750册小学高年级、76079册初级中学、73665册高级中学、72495册家庭应急救护知识读本。
编辑出版了红十字应急救护动画系列丛书,包括家庭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地震安全、应急救护、校园安全、自身安全、出行安全8册,出版印刷10000册。
三、编印了第1本应急救护类期刊
以学术性期刊的形式编印了应急救护论文汇编,设置论著、个案分析、科普教育、综述等栏目。旨在为国内外红十字会同仁提供一个核心业务沟通交流的平台。目前,已编辑完成4期。经过2年多的积累,影响力逐步扩大,已经有地方红会主动联系投稿。
四、进行了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标准化设计
为支持和指导各地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的创建工作,实现培训基地培训、体验、传播三大功能,打造统一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品牌,组织专业力量进行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标准化设计,从基地LOGO到外观到内部布局,再到模块设置、软硬件设备等,都进行了标准化规范,促进了基地建设的标准化。
五、打造了培训基地样板
2016年,开始在中心地下室打造培训基地样板,为基地标准化建设积累经验,同时带动全国的救护培训基地建设。2017年底,完成了红十字应急救护体验馆的基础建设、硬件配备、软件开发等,开始接待参观体验。
六、第1次开展国际急救认证
中国红十字会在IFRC东亚地区代表处和北京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成为欧洲国家之外的首个申请获得IFAA的国家红会,也是亚太区首个申请IFAA的国家红会。开展此项工作既是积极承担中国红会作为一个大国红会的责任,也是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护培训水平、不断促进“四统一”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心已配合总会完成提出申请和自评、核心师资培训、省级红十字会师资培训、总会对省级红十字会督导工作。8月下旬,GFARC项目代表将赴中国进行抽查评估和反馈认证结果。
七、开发了第1套应急救护视频
制作救护员理论视频,内容包括红十字运动及历史、救护概论、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创伤救护5大模块,95个视频,时长约220分钟。制作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地震、火灾、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犬咬伤、癫痫、哮喘等30个科普短片。制作家庭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地震安全、应急救护、校园安全、自身安全、出行安全8个模块的动画和游戏。制作了以应急救护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时长约75分钟。拍摄制作了救护员、救护培训师资实操教学视频,涵盖了救护员、师资教材中的所有实操方法,共计32个。
八、第1次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救护视频
2019年4月,红十字应急救护慕课、科普短片、宣传片、动画片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迈出红十字宣传教育进“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第一步。
九、制定了第1套急救包标准
组织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专家对国内外急救包标准进行了梳理,完成急救包查新报告。编写了车载(小型车)、车载(公共汽车等)、户外旅行(便携型)、户外旅行(加强型)、家庭(加强型)等8类急救包标准,标准从规格、数量、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对急救包进行了规范。
十、对应急救护师资培训进行了教学改革
组织相关专家针对应急救护师提高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员的需求等,结合国内外教学设计的理论,参照现有培训模式,对提高班的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一是从课程设置上采取1+2+3+2+1,即1天报到、破冰;2天的讲座;3天的案例研讨;2天的实操标准统一、实操试讲;1天的试讲。二是从授课形式上,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多种形式结合,强化、巩固知识。三是从品牌包装上,专门研发了“RT’红训实战训练”品牌。四是在教学资料方面,专门研发了系列资料。
十一、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应急救护宣传
通过定期开展应急救护主题宣传活动、制作专刊、宣传册、微信公众号宣传、地铁宣传等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应急急救宣传,打造“救在身边”品牌。
十二、加强应急救护培训师资管理
目前,基本形成了由国内应急救护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由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师资团队、由各大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兼职师资团队三级师资团队,专家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中心师资团队负责研发、兼职师资团队负责培训,三者互为补充,共同组成训练中心的师资团队。
应急救护研发与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期待继续创造更多从“0”到“1”的奇迹!
(训练中心事业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