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专题 / 感悟体会 / 正文

着力推进“六大建设”

浙江省宁波市红十字会努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探索

时间:2019-11-08

宁波市红十字会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贯彻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精神落实到行动中。

今后五年,宁波市红十字会将注重“六个结合”,以“六大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六大建设”,为人道助力,为博爱添彩,为奉献增辉。努力开创新时代宁波市红十字会改革发展新局面。

“六个结合”是注重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宁波红十字会规划相结合、与推进红十字会改革相结合、条块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六大活动”是救护大培训、技能大比武、宣传大推送、典型大提升、品牌大整合、筹资大平台。“六大建设”是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基层组织建设、载体平台建设、人道传播能力建设、工作品牌建设、规范化项目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

红十字会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第一位要求。宁波市红十字会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理论武装,强化思想引领,强化政治属性,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优势。

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战略高度,对群团改革和红十字会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做好群团工作、推进红十字会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宁波市红十字会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在浙江工作期间对红十字人“三个继续发挥作用”的殷切嘱托,强化责任意识和政治担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领红十字会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市红十字会改革实施方案,着手推进本级红十字会改革工作落实,并指导各区县(市)红十字会改革。把服务大局作为红十字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把联系群众作为各级红十字会的首要任务和职责担当,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要求和“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的重要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作用。

夯实基层基础,推进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是红十字会工作的根基。宁波市红十字会将扎实推进 “红十字强基工程”和会员规范化管理,将红十字会基层组织融入党建工作,将红十字元素渗透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

宁波市红十字会将充分依托全市各级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大力推进以鄞州、余姚为代表的“红十字会员网格化管理,红十字会参与社区治理”省级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镇海“党建+红十字会”模式,结合美丽乡村、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建设,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以红十字服务站、博爱家园和红十字文化长廊为载体,构建红十字服务平台、拓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渠道,推进红十字文化传播、应急救护培训、生命关爱教育等进社区文明讲堂、农村“文化礼堂”,为群众提供“一站式”“零距离”“一条龙”系列服务,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同时,推进红十字青少年工作进校园,实现探索人道法项目师资全覆盖。

目前,全市学校红十字会建会率99.8%;乡镇(街道)红十字会建会率99.3%;村(社区)红十字会建会率91%;建立村(社区)红十字服务站2734个;团体会员735个,会员42万人(其中青少年会员33.8万人)。

预计到2022年,全市乡镇(街道)、学校红十字会建会率达到100%,村(社区)红十字会建会率达到90%以上,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覆盖全市城乡的红十字基层组织网络。

推进主责主业,优化平台建设

实施三个“精”,做到救援更加精细、救护更加精心、救助更加精准;抓好三个“比”,比爱心、比技能、比业绩,做实做优“三救”“三献”工作;搭建活动载体,以活动来宣传,提升社会公众知晓率和参与率;积极完善捐献体系和管理制度,促进“三献”工作科学公正、规范透明、符合伦理。

救援上,主动融入政府应急工作体系,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开展培训与演练,提升实战能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合理布局,构建以信息化为依托的救灾物资转运网络。

救护上,突出“红惠民生·救在身边”主题,深化救护培训“五进”活动,开展救护大培训,对区县(市)志愿者进行分级救护培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在重点场所建设一批集“知识普及、救护实训、体验学习”功能为一体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站点”,探索网络直播等远程教育培训方式,开发“掌上学堂”APP,利用信息化手段传播救护知识,展示救护技能和红十字救护形象,同时提供急救知识查询;以提升师资质量带动培训质量,探索“示范帮带+听课督导”的师徒结对培养模式,探索应急救护培训师资成长的宁波模式;倡导现场救护意识,推动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安放与智能管理,推广CPR+AED救护普及计划,加强与120急救中心平台合作,倡导救护员现场施救,宣传挽救生命成功事例;开展技能大比武,与有关部门合作,分行业分类分领域、分类分层开展救护技术比武,营造比学赶超、互学共进的良好氛围。

救助上,汇聚人道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设筹资大平台,实现筹资格局多元化,增加人道救助实力。通过扩大公益筹资宣传、举办微公益比赛、开展创意项目评比、甄选培育筹资团队等措施,不断加强筹资能力建设。

“三献”工作上,将加大对捐献者及家庭的关爱与帮扶,进一步实施和打造“红十字生命相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关爱项目、“红十字生命接力”遗体和人体器官(角膜)捐献者家庭关爱项目等,全面提升生命关爱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人道传播能力

在载体上突出“专”,利用专题专报专栏,讲好红十字故事;在资源上突出“合”,联合共青团等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共同开展宣传活动;在目标上体现“特”,在宣传上体现红十字特色。

结合纪念日和节点事件,联合当地宣传部门和有关媒体,组织策划宣传,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唱响红十字之歌,弘扬人道文化,实现宣传全方位,推进全领域,借助全社会,突出全行业,营造有利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扩大红十字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今后,将加大媒体合作宣传力度讲好红十字故事,携手宁波电台推播“红十字有声杂志”,联合宁波晚报推出“红十字好故事”宣传专栏,并编印成册,联合新华网、凤凰网每年发布至少20条稿件。同时,着力推进微信、微博平台建设,弘扬博爱精神、传播人道力量。

营造争先氛围,开展品牌建设

在现有红十字工作品牌的基础上,对照先进,拓宽思路,提升提炼,将项目进行品牌转化,落地实化,复制孵化,合力推进项目建设品牌化,并在全市推广。

继续巩固“情暖三江·博爱甬城”项目品牌,深挖“红十字博爱送万家”项目内涵,提升“红十字博爱家园”项目影响。

争取财政购买项目和彩票公益金支持,上下联动、整合资源,打造全市统一、彰显特色的红十字公益品牌。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规范化建设

吸引汇聚人道资源,搭建服务社会公益平台,规范项目管理,把项目做细做实、做精做优,动员更多的爱心企业投入到红十字事业中来。

搭建网络筹资平台,充分发挥“博爱甬城”APP平台和新媒体终端在项目推介与项目筹资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为精准救助保驾护航;围绕“生命关爱”工程,设计系列项目,在关爱生命上做文章,提高筹资吸引力;改进和完善捐赠服务机制,建立捐赠者资料库,加强与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交流互动,建立定期报告反馈、项目信息公开、表彰奖励等制度,形成社会化、多元化的筹资格局。

争取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探索购买第三方专业服务和项目管理专员机制,提升专业化服务质量和项目管理水平,发挥志愿团队作用,进一步实施和打造“红十字生命相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关爱项目、“红十字生命接力”遗体和人体器官(角膜)捐献者家庭关爱项目等。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