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人道资源 助力民生兜底

时间:2020-06-19

孟纬鸿

今年全国两会着眼特殊时期的国计民生,对民生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稳就业、保民生”成为两会热词,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坚持人民至上,越是面临困难,越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当前,各级红十字会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就要站在政治新高度,主动融入保民生工作大局,以闯关冲刺的新姿态,在兜底民生底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找准定位,有效作为。

政治站位要有新高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尽管今年遭遇了疫情天灾,但党中央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心和意志坚如磐石。中央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的发展预期作了适当调整,旨在集中力量做好“六稳”工作,实现“六保”目标,牢牢兜住民生底线,稳住发展基本盘,进而顺利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前,全国红十字会系统正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突出政治统领,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群团机关改革的根本性要求。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各级红十字会必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认识理解把握党和国家的这一战略性布局,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敏锐性,准确把握保民生底线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战略意义,以认知的新高度和行动的高强度来检验红十字会系统改革的成效,真正把中央对群团机关的政治性要求在脱贫攻坚保民生工作中凸显出来。

工作定位确保精准度

为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小康,全国上下迅速行动,各行各业围绕“六稳”“六保”推出了一系列“硬核”措施。各级红十字会要在保民生的“国家行动”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需要深入研究民生需求,找到着力点,科学定位,精准发力。

保民生既是“六保”目标之一,更是“六稳”“六保”成效的最终体现。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保民生包括保障基本生活需要、保障群众就业发展、兜住民生底线等。其中,兜住民生底线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的最紧迫任务,要重点关注生活困难人群,为困难群众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提供失业保险、大病救济、社会福利、抢险救灾等生存保障。这也是红十字人道服务参与的范畴,各级红十字会要循着保民生兜底线这条主线,深入调查研究民生需求,瞄准贫困人员、特殊群体,特别是因疫情和患病陷入困境人员,进行人道需求的细分化,从物质、精神、心理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救助,如人道救助的重点是已享受到政府公共政策扶助之后仍面临生存困难的对象。  

在保民生兜底线工作过程中,红十字会要始终把准党和政府人道工作“助手”这个身份,找准工作定位,紧贴百姓关切,紧盯民生痛点,突出“民需我为、民急我为、民诉我为”,关键是要找准百姓所需与红会可为的同频共振点,做好项目设计,确保精准参与,做到助力不添乱、作为不争功,把有限的人道资源用在最紧迫处,追求效能最大化。

行动发力必须高强度

非常时期需要超常举措。面对兜底民生、脱贫攻坚,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举国战略,各级红十字会在组织人道资源和推进人道行动上必须保持最高强度、最大力度,更加充分地履行好人道职责。

突破常规,全力组织人道资源。在救助资金调度上,一是加大主题筹资力度,突出防疫背景、兜底民生、脱贫攻坚主题主线,加大社会动员力度,扩充人道救助基金盘子;二是开拓定向募集项目,在细分民生需求的基础上,创设一些面向特定对象的救助项目,引导定向捐赠或点对点支持,并重视运用互联网公益平台和线上募集方式开拓筹资新领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推进;三是用足人道救助基金存量,调整扩充本年度各级人道救助金支出计划,调剂更多资金支持民生兜底,各级人道救助基金支出可以在年度间适度透支,以共渡难关,保住关键年。在人力资源组织上,首先是各级红十字专职干部要当好主力军,必须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保民生工作之中。同时加大社会参与度,动员组织更多红十字组织和红十字会员、志愿者参与各种人道服务,从百姓最关切最紧迫的身边事做起,把更多人道资源用到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刀刃”上。

突出重点,精准救助合力兜底。面对疫情滞后影响,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人道救助,是当前各级红十字会助力“保民生、兜底线”最直接最有效的“硬核”举措。一是加大对因疫情影响面临短期生活困难人群的临时救助,重点支持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以保基本生活解燃眉之急。二是紧扣脱贫攻坚目标加大扶贫救助项目执行力度,突出精准有效。三是积极开拓针对相对贫困人口的持续救助。决战脱贫攻坚在于消除绝对贫困人群,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人员仍将长期存在,要着眼全面小康后相对贫困人群的新需求建立完善精准帮扶长效机制。

2012年,南通市红十字会与组织部门、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共同策划实施“暖暖农情”项目,将组织部门的职能优势、红十字组织的专业优势和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担当有机结合,重点帮助失去“造血”能力的特困农民家庭脱贫,为南通脱贫攻坚开了先河,产生“1+1+1>3”的精准扶贫成效,受到广泛好评,获评江苏省人民政府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2017年启动的“健康扶贫”人道救助工程项目,作为市政府“健康扶贫”实事工程的配套,主要针对建档立卡户大病重症患者进行医疗救助,由市县两级红十字会对在享受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和政府救助后,医疗费自付额度仍然较多,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患者,依据其负担额度按比例追加救助,在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上挥了一定的民生兜底作用。

拓展服务,加强身心健康关怀。各级红十字会在围绕脱贫攻坚开展款物救助的同时,还要针对后疫情时期的新需求主动履行好其它法定职能,如围绕生命健康关怀,将救护培训、养老照护、健康教育等资源更多地延伸基层社区,直达百姓;发挥各级红十字赈济救援、心理救援队伍作用,开展应急支持、心理干预等志愿服务,特别是因疫情造成心灵伤害、心理障碍的人员进行心理援助;在服务一线中建强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打造更多百姓信赖的“博爱家园”。

方法科学讲究“时度效”

“时、度、效”既是工作要求,也是方法技巧,强调干成一件事必须抓得住时机,把握好尺度,控制好力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实现效能最大化。当前,面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收官之年这一战略机遇,各级红十字会如何更有效地助力兜底底线民生,同样需要把握好时度效,控制好“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精准发力,做到助而有力,助而有效。同时要注重在服务疫情防控、决战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中锤炼队伍,培育红十字干部的“狼性精神”,推动解决一度以来精气神不足、拼搏劲不力的积弊。

推而广之,各级红十字会在推进每一项工作时,都必须有“时、度、效”的考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效果为第一标准,既要善抓机遇、主动作为,又要积极审慎、评估风险,力争把每一件事做得完美,无可挑剔,决不允许出现人为失误与差错给“炒作”留下空间。在推进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和防范、控制,应当成为红十字会的工作常态和必经流程,做到既努力干事,又科学规范,把好事办出好效果,以坚定的意志、耐心和有效作为,再塑红十字品牌新形象,努力把造福人类的崇高人道事业做出应有高度,真正担当起党和政府在人道主义工作领域的得力助手。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