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焦虑、担忧等问题?

时间:2021-03-31

1.挑战引发焦虑的念头 第一步:区分自己担心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还是“不可解决的”,多关注那些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会得病吗?”是无解的,但“我可以怎样预防?”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步:问自己“我担心的问题是实际存在的吗?它发生的机率大吗?”如果本地区已连续多日没有确诊病例,相对而言,我们感染的机率就要低很多;如果本地已没有确诊及疑似病例,且平常的生活中特别是外出期间做好个人防护,我们大概率是不会被传染新冠肺炎的。 第三步:如果自己担心的问题很可能发生,我可以做什么来应对它?遇到问题,我们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应对方式,一种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即逃避问题,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它可能会以另一种“自 我毁灭”的形式出现,而且如果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也是我们出现很多负面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种是积极的应对方式,即面对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出现疑似症状,我们可以查阅专业机构发布的自检方法,必要时向社区工作人员或医务人员咨询;如果有新冠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或密切接触史, 则需做好防护并及时至定点医院就诊。及时就诊远好过整天的担惊受怕,如果就诊后排除新冠肺炎,则皆大欢喜;万一确诊,也可早发现、 早诊断、早治疗,并避免进一步传播。

 2. 与不合理思想斗争回顾往年的数据我们会发现,春夏季节本来就是感冒发烧的高发 季节。在认知偏差的影响下,我们容易出现对基本统计数据的忽视, 出现一系列不合理想法及伴随而来的负面情绪。如“我现在有点头晕 和咳嗽,我一定是得了新冠肺炎”,“如果真的得了新冠肺炎,我就完了”等。面对这种想法,希望大家不要恐慌,可以找一张纸和一支笔, 试着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想一想为何会有这种想法,除了这种结果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对立面,有什么证据支持这个对立面,最后再来判断自己原来的想法是否合理。

3. 正向思维 不要只往坏处看。要对自己公平一点,不要总将注意力停留在坏事上,而忽略或看不到好事。留意每日疫情相关新闻,其实是正面的多于负面的。留意事实和数据,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 相对疫情的高峰期, 目前全国现有的确诊人数已降至数百例左右,但 与疫情最严重时期的数万例相比,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虽然可 能在一些地区、一定范围内仍存在传染、扩散的风险,但经过半年左右的“抗疫”,我们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防控措施和应对办法,也有 了很多成功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经验,所以只要我们平时做好防控措施,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就能以最好的状态度过这段特殊的时期。 疫情期间,我们也可以多回忆自己以往在每一次遇到危机时曾如 何面对,重新肯定自己的能力。以合理的态度看待事情,尝试以更广阔的角度分析问题。当前的危机会带来暂时的影响,但长远而言,危机终将缓解并成为过去,相信我们终将战胜病毒。此次的新冠肺炎来 势汹汹,传染性很强,但是重症的发生率并不高,多出现在有基础疾 病或身体状况不佳的老年人;疫情发展迅猛的春节期间本来就是病毒 性感冒、肺炎、发热的高发期,以往在春节期间发热、病毒感染的人 也不在少数。而随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 到了很好的控制,包括湖北在内的国内大部分省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已经清零,绝大部分确诊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已经痊愈出院,截止 2020 年 6 月 17 日 19 时,国内现有确诊病例 295 例。所以我们有 信心终将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机时期,也不要忽略我们身边的美 好事物。 我们也可以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做好自我防护和家庭隔离,劝说周围的朋友和家人少外出,做好消毒、勤洗手、戴口罩 等防护措施,产组织一些当地互助群,帮助亲人、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4. 改变认知,跳出思维怪圈 我们可能会因为疫情带来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陷入思维的怪圈,比 如对很多事情只能想到单一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往往是负面的。我们 还可能无限地夸大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低估自己能够做的和改变的 能力。例如:我喉咙发痒,经常咳嗽,我要不要去医院?虽然当地的 确诊患者已经清零,但病毒会不会“潜伏”下来,而自己会不会又不 小心接触到了?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问问自己:还可能有其他结果吗?如果是另一种没那么糟的结果,自己的感受又如何?如果是最坏的结果, 那么能够反驳这个结果的证据有哪些?对于那些更好的结果,能够支持的证据又有哪些?例如:我是不是最近着凉后感冒了?往年的这个 季节,我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症状?等等。通过这些自问自答的方式, 能够让我们的想法更灵活、更实际,更有利于缓解我们的不良情绪, 更好地应对压力。毕竟,我们谁也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我们的观点 和想象与现实往往是两回事。

 5. 远离不良信息 从正规渠道、官方网站获取相关信息,掌握必要的相关防疫措施和知识即可,避免接触带有各种强烈情绪色彩的信息,避免信息过量 对心理造成的冲击。在心理恐慌的情况下,适当的“充耳不闻”是可 取的。

6. 保持社会链接温暖的社会链接可以安抚我们的“情绪枢纽”,帮助我们去缓解 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和家人、朋友、同事多打打电话,视频聊 聊天等。

7. 让自己有所行动我们可以动一动,在房间里做做拉伸操,健脑操,俯卧撑或原地跳一跳;我们可以静一静,打开 APP,听听冥想音乐,做做正念训练; 我们可以学一学,看看平时没时间看的书;我们还可以写一写,写下 这段难忘的经历,写下自己的困惑,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利用自己的资源,寻找属于自己独特的调整方式,比如 看幽默、喜剧类书籍或影视作品等。总之,每天如果都能这样做一做, 定能让自己的心安宁下来。 

8. 我们也可以做一些放松训练来缓解焦虑。参阅附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