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复课,学生们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如何应对?

时间:2021-03-31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各地中小学校陆续复课,学生们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负面反应。

1. 不愿上学,拒绝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2. 学习效率下降,无法集中注意力。

3. 出现一些与年龄不符的幼稚行为,如要求父母给自己穿衣、喂饭等。

4. 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昏、头痛、肌肉酸痛、胃口变差、胸闷心慌、睡眠障碍等。

5. 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如心情低落、烦躁、做事没有兴趣、厌学,甚至出现自卑自责、悲观绝望情绪,更有甚者,感到人生毫无意义,经常想到与死相关的事情等。

6. 出现攻击行为,故意挑起纷争,激惹性增高,不服从家长和老师的管教。

出现上述情况可能的原因:

1. 作息时间的改变,较难回归正常学习生活。超长假期,很多学生习惯了晚睡晚起,作息不规律,复学之后,要求作息规律,一时较难适应。 

2. 听课习惯的改变。复学之前,持续了较长时间的网课,很多同学逐渐适应了网课,习惯了在家一起床打开电脑就能上课,部分学生上网课期间也可能面临沉迷电脑或网络的情况,复学之后较难适应回到课堂上课。

3. 对疫情本身的担忧。国复学之前,可以每天“躲”在家里,开学之后,就不得不每天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担心复学之后,与其他人的接触明显增多,可能会增加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万一得了新冠肺炎怎么办?

4. 周围环境的改变。应对疫情,社区和家庭都会采取一些措施,复学之后,学校也会有一些与以往不太一样的规定和举措,比如学校门口要先排队测量体温后再进入学校,学生需要每天汇报自己的健康状况,可能会适当减少人员聚集的活动,学校的氛围可能比以往更加严肃和紧张等等。

5. 家庭原因:父母不和或者离异,家长育教方式简单粗暴,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等,常会导致学生出现负面情绪。疫情期间,家庭遭遇变故,如巨大的经济损失,家人重病甚至去世,父母突然失业或者破产等等,也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6. 学习原因:学习压力大,国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己或家长对学习成绩有不合理的期望等等。比如,低年级升入高年级后,学习深度加深,以往的学习模式难以起效。之前网课的学习较难适应,学习效率下降,担心开学之后学习进度跟不上。寒假作业没有做完,不敢面对老师的批评等等。

7. 人际交往原因: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却又非常敏感,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经常感到被排挤、被孤立、不被理解等。

8. 其他原因: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很多是原本就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因受疫情、复学等影响而使问题更加突出。

可以从以上八点来针对学生开展心理调适。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我们在危机发生时或发生后,都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上、心理上或认知上的变化,如抑郁、焦虑、恐慌、害怕等负面情绪,如反复洗手、易发脾气等行为改变,甚至是对自己的一些负性认知,如感到自己没用,不够努力,是个失败者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非常”事件后的“正常”反应。这些反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且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调整节奏。我们要接受我们可能会出现的这些情绪及行为反应,并要接受这些反应或改变可能在复学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存在的事实,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其次,从行动上积极应对。复学前后,我们需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也要面对很多的现实问题。因为超长假期的影响,我们的学习进度可能比往年同期都要慢,加上部分学生的网课学习效率并不高,所以复学之后,我们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可能比往年同期要多一些。

一想到有那么多的学习任务,很多学生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无从下手。这时候,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些计划应该包括学习计划和休息的计划。要有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也要有休息娱乐的时间,同时制定一些短期的小目标。计划制定后按照计划去做,当我们不断地完成这一个个的小目标时,我们会发现,在体验到一些小小的成就感的同时,很多重要而困难的事情也都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了。

第三,保持联系,提升自信。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家人、同学和朋友保持联系,相互鼓励,表达支持。也可以向自己信赖的人或长辈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困难,取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回忆自己最近做的比较有成就感的事情,或以往引以为傲的事情,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提升自信。

第四,进行放松训练和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这些是缓解负面情绪的有效手段。

第五,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当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到自身正常生活和学习时,应及时向学校心理老师或正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