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服务网络,共建“博爱家园”
——上海市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二三事
时间:2020-09-22
上海市黄浦区小东门街道是城区二元结构、多元需求明显的社区,常住人口6万人。在“博爱家园”项目发展中,社区构建起以注册红十字志愿者为主体的社区志愿者网络,现有注册志愿者9176人。志愿服务活动紧紧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形成了1个志愿服务中心、16个志愿服务站、12个服务基地和6个交通文明示范岗的志愿服务体系,并向着持久、规范、制度化方向发展。
“把最需要帮助的人放心上”
近年来,小东门街道红十字会以“博爱家园”项目为抓手,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动员街道工作者与辖区企业、机关、学校、医院联动,实现多元化主体参与志愿者服务,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居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我们经常看到红十字会志愿者骑着车子穿梭在弄堂里给困难老人送尿片。在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总有大学生志愿者辅导小朋友做功课。贴心的志愿服务,把大伙儿的心都连在一起了。”社区居民说。
为帮助困难老人,街道红十字会开展了“困难重度失智老人关怀服务”项目。每月5日,小东门街道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总会“如约”出现在困难老人家门口。因为尿片、尿裤、护理垫属于这部分老人的“刚需”,所以无论老人住在老城厢的哪个角落,去老人家里的路有多曲折,志愿者总能克服一切困难,按时将整箱护理用品送到老人床边。该项目开展8年来,已经累计为困难老人赠送护理用品近万件。
除了给老人送必需品,志愿者还会上门传授气道异物梗阻、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街道红十字会还定期开展老年介护培训,帮助家属和护理人员掌握卧床洗头、更换尿裤、安全使用轮椅等老人护理方法,进一步提升老人晚年生活质量。
守护孩子的未来
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街道红十字会积极开展“智力助学”项目。2018年3月,街道红十字会与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生志愿者联手,在服务总站举办三期助学活动,促成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困难家庭学生结对补课,如今,街道已有10余名中小学生获得有效帮助。初中三年级在读女生小悦(化名)就是第一批被帮助的困难学生之一。小悦的哥哥有智力障碍,需要家长24小时照看,一家人依靠父母轮流打零工维持生计。懂事的小悦一直努力学习,但在升入初二后,小悦成绩停滞不前。父母无力亲自辅导,也负担不起补习费用,看着孩子为成绩焦虑,他们心急如焚。
街道红十字会了解这一情况后,先后联系了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两位大学生志愿者为她辅导功课。每周五放学后,大学生志愿者都会来到红十字服务总站教室给小悦讲课。在街道红十字会帮助下,小悦不仅学习成绩稳步提升,还重拾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对于外地来沪务工人员子女,街道红十字会也格外关注。街道辖区范围住着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为了不影响生意,每逢寒暑假他们就把孩子接到上海。白天父母不在家,这些孩子的安全和学习如何保障?街道红十字会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以“大手牵小手,帮困加助学”的形式,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别开设了“红十字爱心班”。
通过与大学生志愿者的学习互动,孩子们在爱心班里学到了应急救护技能、增长了知识阅历,安全、快乐地度过假期。
“老城厢”变“新家园”
“博爱小东门,情系百姓家;重塑老城厢,建设新家园”,这是小东门街道红十字会近年来努力的目标,也是小东门街道志愿者工作前行的方向。“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志愿者践行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已经内化为小东门街道志愿者服务群体以及广大社区群众的自觉行为,融入社区居民生活之中,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投身志愿服务。
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注重“党建引领,夯实基础”,组建起“文明守序车管会”“家园清洁守护队”“邻家屋里厢”等十大类102支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了“茗香议事厅”“弄堂花园”“小鲸鱼爱心义卖”等139个公益服务项目,在全社区营造出“志愿服务,人人参与,家家支持”的良好氛围。“火灾救助”“困难重度失智老人关怀服务”“关爱来沪务工人员子女”“品牌企业社区行”“红十字移动服务站进楼宇”“智力助学”等项目推动了小东门街道红十字志愿服务与社会资源有效结合,在红十字志愿服务中树立先进典型,在社区中充分发挥了榜样的示范作用。
一次次志愿者服务让社区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整洁,邻里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社区的公益环境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入库的志愿者数量显著提升、“千万人帮万家”的爱心捐款数额逐年提高、在街道注册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
在上海市黄浦区小东门街道红十字会的努力下,多元主体共同搭建和谐家园,志愿者把爱洒遍老城厢,互帮互助的正能量成为社区新风尚。
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