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给予温暖情意,全心为你遮风挡雨

——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甘秀妮

时间:2020-12-04

甘秀妮,中共党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分队队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从事护理工作39年来,她先后在医院急诊科、手术室、眼科、耳鼻喉科等多个科室临床一线工作,先后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杰出护理工作者”“全国优秀护理部主任”“重庆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一生钟情护理,成就岁月丰盈。她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护理事业,把青春和热爱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在一次次逆行中履行承诺、践行使命,让生命在南丁格尔之誓的光辉中得到升华。眼里有爱,心中有光,说的就是甘秀妮这样的人。

4b1_副本.jpg

甘秀妮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转眼青丝白发,逆行守卫双城

2020年3月,中国抗疫战场最前线、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区,刚刚查完房的甘秀妮脱下防护服,摘下口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老师,您的头发白了好多!”听着老师沉重的喘息声,一旁的护士长忍不住心中一酸,掉下眼泪。这一天,正是甘秀妮来到孝感抗疫的第30天,也是她从事护理工作的第39个年头。

4b3_副本.jpg

2020年,甘秀妮在孝感市中心医院新冠重症隔离病区查房

“老师老了,有些白头发是正常的。”看着年轻的后辈,甘秀妮微微一笑,心中并不在意。秉承南丁格尔之誓大半生,她去过爆炸现场、参与地震救援,亲手抢救伤病员无数,培育桃李满天下,这些鬓间白发,恰是她一生的见证与岁月的勋章。

印初心,首次逆行立弘志。1985年6月,轰隆——一声巨响从距离医院1公里的重庆市大溪沟街道传出,一块块巨石、铁板被炸上百米高空又落下,污水粪便、腐烂垃圾如同管涌般从下水道涌出,夹杂着遇难者的哀嚎与鲜血,爆炸现场满目狼藉,宛如地狱。

“发生什么了?”刚刚参加工作不满三年的甘秀妮,在尚未查明爆炸原因,尚存爆炸危险的情况下,顶着40℃的高温赶往现场,和同事一起抢救伤员,对尚有生命迹象的伤员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把被炸得血肉模糊、肢体残断的重伤员小心地转运上救护车……

将数十名伤员悉数转运至医院后,她来不及吃饭喝水,又紧张投入新一轮救治之中。待到当天救治工作全部结束,她已脱水几近虚脱。“但是看着几十条生命得到及时救治,有了生的希望,几十个家庭不用承受生离死别之痛,感觉一切都值了。”她说。

大溪沟爆炸事件,是甘秀妮护理生涯中的第一次逆行。也正是在这次逆行之后,她体会到了我国灾害救援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因此立志苦学急诊护理的世界先进经验。此后数十年,她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重庆医科大学英语提高班及夜校学习。

厚积薄发,不负少年志向。如今的她,已是重庆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护理学)、重庆市首批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在她的带领下,医院急诊科业已成为西南地区急诊护理标杆。

践使命,二次逆行弭震灾。2008年5月12日,国际护士节。

上午,作为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甘秀妮刚刚带领全院护士现场重温南丁格尔之誓;下午2时28分,距离汶川不足500公里的医院住院部发生剧烈晃动,汶川大地震爆发,举世震惊。

白天,她奔忙在住院部指挥病区转移病人;晚上,想到震区亟待救援的伤员,她夙夜难寐,第一时间向医院领导主动请缨,作为全国第一批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向重灾区德阳挺进。

天上下起瓢泼大雨,一路余震不断,险象环生,甘秀妮一分一秒也不敢耽搁,克服种种困难赶到医院。走进帐篷,看着伤员身上的血迹,听着他们痛苦的呻吟,她的心一下揪了起来,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战斗。

连续7天不眠不休的高强度作业,她将自己20余年的危急重症救护和应急救援护理管理经验悉数运用到灾区医院布局、流程设计、检伤分类、院感防控、伤员转运、病情观察和急救抢险中,用细心和专业挽救了无数伤病员的生命,充分发挥了灾害护理人员在地震前线抢救生命、一人多专、一人多岗的作用。

4b2_副本.jpg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甘秀妮在德阳灾区照护病人

失去双腿的花季少女,在她的帮助下转运至重庆,安装假肢重新站了起来;失去家庭和左腿、孤苦无依的9岁幼童,在她的帮助下前往成都市区医院接受救治,找到新家园……

4b4_副本.jpg

2008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甘秀妮在 德阳灾区鼓励断肢女孩燕子

后来,她以亲身经历撰写的《来自四川汶川抗震一线的护士日记》,发表在人民网等多家媒体上,成为中国护士参与汶川地震灾害一线救援的珍贵资料。

守重庆,三次逆行保家乡。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重庆市启动一级响应,市卫生健康委成立新冠肺炎医疗救助专家顾问组,甘秀妮作为顾问组唯一一名护理专家,再一次选择无畏逆行。

定点医院病人收治情况如何?诊疗护理流程严不严谨?培训落实到位不到位?管理机制、人才储备、预案制定有没有督导落实?千头万绪,诸事繁杂,都不是一通电话能够解决的,她必须实地查看战斗在一线的同事还有什么困难,还需要什么帮助,还有什么有待提升的细节。

她叫上片区定点指导组成员立刻动身,连续12天辗转3000多公里,往返十余次前往四家新冠定点救治医院,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巡查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督导落实,一个方案一个方案研讨制定。其实,四家医院相距较远,本可不必如此密集奔波,但她说:“我们跑得快一点,疫情阻击战的胜利就能来的早一点”。

严防轻症转重症,严防重症转危重,降低新冠死亡率是中国新冠疫情救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百安分院调研时,甘秀妮发现该院无ECMO(体外膜肺氧合仪)护理技术团队,出现空白点,立即向市卫生健康委汇报并做好应急预案。

2月17日,一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危在旦夕,她勇挑重担,牵头组建并指导重庆市新冠肺炎ECMO护理团队,连夜指派医院护理骨干携设备奔赴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百安分院驰援。时间就是生命,当日凌晨5时,重庆市完成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ECMO技术救治。

第一例、第二例、第三例,在甘秀妮的带领下,重庆市累计实施3例ECMO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至此实现重庆市感染新冠肺炎病亡人数零增长,守护了人民安危,守护了山城平安。

战湖北,四次逆行佑生命。重庆疫情防控向好后,从事护理工作一辈子的甘秀妮,心心念念的是赶赴湖北,到最需要她的地方去,到最危险的地方去。

2月25日,重庆疫情防控工作已见成效,她再也忍不住内心冲动,再次主动请缨。这一次,她终于得到许可,被委任为重庆市第十七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率重庆市各家医疗机构183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

作为重庆援助湖北孝感前方指挥部救治组成员、联合护理部副主任,甘秀妮一到孝感,就带领几名护士长深入“红区”,实地查看,了解困难,解决问题。在“红区”现场,她发现,隔离病房、单间病房分别是教学楼和办公室临时改的,环境布局条件有限,感染防控形势严峻,立即带领团队优化分区,打通“三区两通道”,引入医院开展成熟的ISBAR交班模式、“6S管理”,使病区护理工作快速上手。在深入“红区”调研的基础上,她还牵头起草了《重庆市赴孝感新冠肺炎防治对口支援队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要点》,确保孝感市5个医疗救治点支援队医疗护理同质化水平。

“你年纪也不小了,抵抗力也没有年轻人好,千万不要进‘红区’。”一位身在武汉的朋友打电话叮嘱她。可她说:“我都进了好多次了,别担心,我的防护都是到位的。”“你们重庆人真是不怕死!”朋友无话可说,只能再三感叹。

但事实上,她并非毫无顾虑,面对看不见危险,她的心中同样充满不安和焦虑。她不怕死,但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患有高血压的爱人,和刚刚参加工作还没来得及让自己“抱孙子”的儿子,万一真的发生意外,她有太多的遗憾、牵挂和不舍。

“当时就想,如果真的被感染了,离开了,就把自己的躯体捐献出去,帮助病理学家们更好地搞懂新冠病毒的情况,更快把药物研究出来,攻克疫魔。”她说。

甘秀妮挂念的,不只是家人,还有与她朝夕相处、同赴孝感的护士姐妹,“我把她们带出来,也要把她们平安带回家,不能让孩子没有妈妈、父母失去女儿!”在孝感的每一天,她都会再三叮嘱,仔细检查,确保不会出现一丝纰漏。

在孝感市中心医院EICU,一位低营养状态危重型患者鼻饲后出现多次返流,导致摄入不足,甚至存在误吸风险,需进行鼻空肠管置管。常规情况下,该操作需在胃镜直视下置入,但这存在极高的新冠病毒交叉感染风险。甘秀妮团队熟谙徒手经鼻盲插鼻肠管技术,决定克服万难接受挑战。

本应靠着指端去感受管道的吸入感,用听诊器去判断管路到达不同位置的气过水声,但在全身包裹防护服和双层手套的困难下,基本不可能实现这一点。万难之中,甘秀妮和她的团队凭着丰富经验和娴熟技能,一次性成功安置了鼻空肠管这根维系生命的管道。如今,这名危重症患者早已痊愈出院,与家人团聚。

在孝支援期间,甘秀妮及其团队累计管理新冠肺炎患者485人,重庆援孝感支援队新冠患者治愈率达99.1%。她还代表医院与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签署了对口帮扶协议,变“输血”为“造血”,为该院累计免费培养13名专科护士,建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离开孝感前夕,孝感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向甘秀妮赠送了一件“限量版”衣服——一件手绘着她的画像的防护服,上面写着“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这件值得一生珍藏的衣服承载着渝、孝患难与共的时光!

“人一辈子能有几次碰上国家需要自己、人民需要自己呢?碰上了,那就必须上!因为这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已过天命之年的甘秀妮语气平缓,态度坚定,“下一次,只要国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我还上!”

一生钟情护理,成就岁月丰盈

2019年11月8日,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分队成立大会上,甘秀妮从总队副理事长成翼娟手中接过队旗。

4b7_副本.jpg

2019年11月,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 务总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分队成立

“我志愿成为一名光荣的护理志愿者,以南丁格尔为榜样,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开展护理志愿服务。保护生命、维护健康、传播健康理念、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授旗仪式上,她的声音铿锵有力,一如当年。

作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她带头登记成为一名人体器官志愿捐献者,推动医院开展“心心点灯,生命永续”器官捐献登记主题活动,带动120余名医护人员成为中国人体器官志愿捐献者。

在每年“五八”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世界献血者日等重大活动中,甘秀妮都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参加“红十字博爱周”活动,到养老院、城乡社区为居民开展送医送药和义诊服务。为支持医院器官移植科室发展,她在医院组建器官移植病房时,亲守阵地,筹备物资,开科建制,常常加班到深夜。“没有任命护士长之前,我就是这里的护士长。”她说。

4b5_副本.jpg

甘秀妮在养老院照护老人

科室“移友会”,她也多次亲临现场,为移植病人加油打气。她多次奔赴区县义诊、宣传,在医院急诊、神外、ICU等重点部门醒目位置安置器官捐献宣传资料,并在各大屏幕滚动播放视频,宣传器官捐献事业。近三年,医院累计获取捐献器官247个,其中离不开她倾注的满腔心血。

 她还牵头组建成立了医院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基地,面向普通社会大众开展“心脑唤醒”应急救护技能培训。每次开展培训,她都会亲自上场示范,有时一天示范按压500多下,不停地蹲下按压,累得腰和膝都直不起来了,她却说,“等我以后退休了,还要专职做培训,直到再也蹲不下去!”

不只在医院,哪里有病患群众,哪里就有甘秀妮及其团队的身影。脑瘫患者小花(化名),因为家庭特殊情况,往返医院治疗存在困难。甘秀妮及其护理志愿团队轮流去她家上门服务,数十年如一日,进行居家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步态、言语、饮食训练等,帮助患者妈妈掌握居家康复训练和照护方法。

4b6_副本.jpg

甘秀妮来到脑瘫患者小花家,进行居家 康复指导

“全人、全程、全心”是甘秀妮的护理理念,也是她带领医院护士团体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全人’,即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需求,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给予全方位照护,而非只关注疾病;‘全程’,即住院一次、关爱一生,通过全病程管理模式,结合‘互联网+’,满足患者‘最后一公里’的照护需求;“全心”,即热心、耐心、细心、精心、责任心,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甘秀妮解释。

她还把目光投向了更加辽阔的边疆地区。2017年,根据对口援建的西藏昌都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实际需求,她因地制宜,为医院量身定制为期三年的护理质量管理提升援助方案,并集全院护理优势资源之力,以院包科,倾力帮扶,累计为该院神经外科免费培训专科护士4名。她还亲赴藏区,进行等级医院创建指导。

4b8_副本.jpg

甘秀妮为红十字博爱班护理学专业的孩子们授课

“是谁,逆行时毫无所畏;又是谁,告诉你要坚强却又偷偷拭泪……”8月27日,2020全国护士微电影节十佳影片揭晓,甘秀妮及其团队创作的MV《三叶草之歌》成功入选,这段歌词,正是她一生护理生涯的写照,也是她对南丁格尔精神的诠释与理解。

一盏提灯照亮两个世纪,沿着南丁格尔之誓的光辉,甘秀妮把自己一生都献给了最钟爱的护理事业。她也像提着油灯、走在崎岖小路上的南丁格尔一样,照耀更多后辈在生命的田野里默默耕耘,铲除疾病的荒草碎石,一点点播种下希望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