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公共场所AED设置“江干样本”
时间:2021-03-12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红十字会结合自身实际,对标“国内一流”,认真谋划、科学选题、积极作为,将“引入社会力量打造公共场所AED设置的‘江干样本”作为重点改革课题加以谋划推进。截至2020年11月,江干区已完成公共场所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设置345台,数量居全省县区市首位。
主要举措
统筹谋划。2020年5月9日,江干区召开AED设置工作推进会议。区政府办、区商务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文广旅体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城管局、区工商联、区红十字会分管负责人和各街道分管负责人参加会议,并就进一步推进公共场所AED设置工作进行再动员、再落实、再部署,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逐年推进”原则,明确以钱江新城楼宇综合体、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公共服务中心等为年度重点实施对象,确保完成2020年全区公共场所AED总量达到300台的目标任务。
培训先行。组织开展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两个系列专题活动,完成救护员、普及性培训1.6万人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上线全市首个“红十字急救云课堂”,探索“直播课堂+在线测试+线下实践”“三位一体”培训方式,共有8769人通过“云端直播间”观看学习心肺复苏急救课程;通过《江干报》专版、全区公共场所AED户外多媒体一体机24小时滚动播出危机时刻出手救人事迹和AED使用短片,强化正向引导;先后为湖北恩施、贵州黔东南等地人员开展专场急救培训11场,普及人数396人次。
突出重点。6月起,区红十字会联合四季青街道红十字会开展以“党建联建 红十字‘救’在身边”为主题的楼宇红十字急救系列培训。区红十字会精选师资,从发生在江干的成功急救案例入手,详细阐明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要性,手把手传授AED使用等技能,助力平安楼宇打造。截至2020年11月,爱心企业为钱江新城楼宇新装AED32台、开展专场培训59场次、3875人通过专题学习掌握了AED使用技能,超额完成原定目标任务。
共克时艰。新冠肺炎疫情对AED公益项目合作方造成较大影响,飞利浦美国工厂停工超过半年,一级代理商AED存货告急。面对困难,区红十字会与供货企业一起梳理难点所在、研判问题根源、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联系国产AED生产厂家洽谈公益合作事项、积极向上级红十字会申请AED设备、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和设备存储难等办法,提振了公益合作伙伴的信心。2020年11月,该公司刚入关的22台进口AED第一时间投放至江干区公共场所;省、市红十字会相继在市民中心、地铁、城管驿站、博爱家园投放18台AED。
取得成效
创新了公共场所AED投放模式。江干区红十字会推进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将政府在此项工作中的角色从“投放者”升级为“定标者”,一方面通过各类标准和法规的的制定,让AED设置迈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有效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让优质社会力量成为政府投入的有效补充,从而大幅度降低开展此项工作的人力成本和专项投入资金,
提升了公共场所AED服务保障。AED设置往往存在“投放易、管理难”等情况,区红十字会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数字赋能,将设备定期维护、电极片更换、电池更新等一揽子服务保障工作“打包”,让更专业的第三方实施,通过数字驾驶舱后台监管和评估服务效能,有效提升AED的综合保障能力。
激发了企业参与AED投放热情。区红十字会以定期“会企会商会”形式,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合作单位的企业发展、AED产业链合作、维护人员履职等情况,准确研判AED阶段性投放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与企业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积极推荐公益合作单位参评各类争先创优评比,通过全媒体矩阵系统宣传企业热心公益的义举,为后续公益合作推进奠定基础。
营造了“急救为人人”良好氛围。通过电视、报刊及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多渠道宣传和普及心肺复苏技术和AED的使用方法,消除群众实施急救时面临的法律风险和顾虑;2019年以来,先后联合区文明办、区卫健局、区交警大队表彰3批次、30名危机时刻出手救人的“红十字急救先锋”,并通过系统性推选、宣传,在全区形成“会急救、愿急救、敢急救”的良好氛围。
王晨 杭州市江干区红十字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