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援华医疗队

时间:2021-05-20

抗日战争开始后,在空前的民族灾难面前,中国红十字会的医疗救护工作,得到国际红十字组织和友好国家在医药和人力上的大量援助。来自加拿大、美国、奥地利、英国、印度、波兰、保加利亚等国的医务工作者,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各国援助的款项和医药器材、救护车辆等,在中国红十字会担负的医疗救护任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42至1945年,中国红十字会收入约6亿8千5百万元(法币),其中90%以上为外援。英国红十字会等所提供的援助主要是资金,美国红十字会主要援助医药器械。

图片2.jpg

华侨捐赠的救护车开往八路军驻地途中

由英国医药援华会组成国际援华医疗队,在保加利亚医生卡内蒂和波兰医生弗拉托率领下,于1939年秋到达贵阳市郊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他们以图云关为基地,分散到救护总队下属若干医疗队,深入到各战区,为抗日战士治病治伤,培训卫生人员。

图片4.jpg

1938年,加拿大共产党员、加拿大 红十字会志愿者诺尔曼•白求恩借助国际 红十字会协会渠道来到中国延安,实施战 场医疗救护,直至以身殉职

一支由外籍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开到第四大队所在的金城江,队长贝尔(中文名白尔)是德国籍共产党员。

1939年冬天,奥地利外科医生纪瑞德等组成第四十医疗队,转战晋陕地区,开展医疗工作。

高田宜,英国人。来中国之前,曾在印度热带病研究所工作。到中国后,分配到救护总队工作。得知日本侵略军投掷细菌弹,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后,她立即提出要求,加入广西医疗队参与治疗传染病。临行前,因感冒而匆忙打了防疫针,不料引起不良反应,不幸去世,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贡献了年轻的生命。当晚正是194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同事们把她葬在图云关小墓地,竖了一块碑,碑上刻了她的英文和中文名字。

杨托•卡内蒂(中文名甘扬道),从索菲亚大学医学院毕业不久,响应国际医药援华会招募,于1939年与傅拉都医生带领12名医生共同组成医疗队来到中国。

这支医疗队在香港受到宋庆龄接待,被安排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工作。卡内蒂担任一个中队的队长,兼任救护总队顾问。

卡内蒂几次带领医疗队到湖南战地工作,后又到滇缅公路沿线开展救护工作。他是医疗队共产党组织负责人之一,曾两次去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带去医疗队的捐款,获得周恩来称赞。

罗尔夫•贝克尔(中文名白乐夫),1938年参加西班牙反法西斯国际纵队,任战地医生,战事失败后流亡伦敦。1939年,他响应英国援华医疗委员会的号召,来华支援抗日战争,辗转广西、湖南、河南、云南前线,做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贝克尔进入解放区继续为中国人民服务,1948年离华,定居民主德国。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1959年,中国红十字会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

弗里茨•严森(中文名严斐德),奥地利人,外科医生兼作家。1938年,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1939年,同贝克尔等来华支援中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大量报道和文章歌颂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55年,在赴万隆会议途中因“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失事遇难。抗战期间,他在救护总队做了大量工作。

1985年,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贵阳市委员会和贵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图云关建造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上书中英文对照碑文:“为支援中国抗战,英国伦敦医药援华会组成医疗队,于1939年来贵阳,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贡献。兹刻碑以志不忘。”碑上刻有援华医疗队队员名单。

图片3.jpg

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

来源:《中国红十字会1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