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造血干细胞捐献 >> 正文

只为不留遗憾

时间:2021-06-04

4月27日下午,“90后”小伙子温亿明躺在病床上,在朋友圈里写下一段“致遥远的亲人”:“当我的造血干细胞流淌在你的身体里时,它们一定是充满活力的,因为我最近总是去跑步、运动,希望这份活力能够让你重获健康,更长久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遥远的亲人”是他未曾谋面、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一名血液病患者。经历四个多小时的采集,温亿明的造血干细胞被分离出来,送往远方,挽救生命。

9年前的无心之举

2020年8月3日,温亿明和平常一样,在电脑前飞快地敲着代码,手机响起,显示是一个来自广东的座机号。杭州工作了好几年,怎么突然有广东的电话打过来,不会是诈骗电话吧,温亿明心里带着疑惑接了电话。

“您好,这边是广州市红十字会……”感觉到他的困惑,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娓娓道来,“时间有点久了,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2012年5月您在华南理工大学做了造血干细胞血样入库,现在有血液病患者和您初步配型成功了,请问如果最后配型成功的话,您愿意捐献吗……”

温亿明这才想起来,那是大二第一次献血的时候,工作人员在旁边介绍了中华骨髓库,问他愿不愿意加入,想着也就多采两小试管的血,他答应了。这么多年过去,他早就从学校毕业,工作也从深圳换到了杭州,没想到9年前的无心之举,竟有了回应。

今年1月,在确认患者需要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温亿明的信息转接到杭州市西湖区红十字会。

现在的义无反顾

得知初配成功的消息后,温亿明私底下咨询学医的朋友,和陌生人配型成功的几率有多大。朋友说,非亲缘关系成功的几率只有几万到几十万分之一,能配上是患者的幸运也是缘分。

因为担心通不过后续检查,他开始有意识地规律锻炼,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原本爱打篮球的他放弃了这类激烈的对抗型运动,改为一周三次慢跑,从2021年2月一直坚持到入院前。

“我知道采集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不担心捐献,只担心高分辨能不能相合,体检能不能通过。”他说,“这件事对别人至关重要,又非我莫属,那必须全力以赴,不想因为个人原因留下遗憾。”

幸运的是,一切顺利。

252毫升的生命希望

尽管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建议她征求亲属意见,温亿明还是把这件事瞒了下来,直到省红十字会的休假函发到了公司,他才把这个“通知”转到了家里的微信群。温妈妈有些着急,这么大的事情儿子一声不吭自己决定了,电话里温亿明给她详细说了整个过程:“就是件小事儿,采集那天你们也不用来,大老远的,等‘五一’放假我就回来了。”

温亿明就职于某大型互联网企业,日常工作强度较大。收到休假函后,公司非常支持和配合,第一时间进行了后续工作安排和分工调整。同事们又惊讶又钦佩,每天都有人来问温亿明身体状况,关心一下捐献情况。入院前一天,小组特意安排了一个小团建来为他践行。主管一个劲儿嘱咐他要多休息,从明天起,工作的事情全部放下,有任何需要,同事们随时过来。

4月27日,温亿明早早到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打完最后一针动员剂后,正式开始捐献。

提及5天打的9针动员剂,温亿明表示没啥反应,“有也不影响捐献”。护士在一旁笑着说:“你就是那个超级淡定的小哥哥吧,排队打针的时候还在护士台看哲学书。”

公司的小伙伴也来探望温亿明,给他加油打气,送来了同事的祝福。正是因为他捐献的举动,在无形中动员了同事,不少人特意向他咨询捐献的过程,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尊敬的捐献者,您好,首先我想表达最诚挚的谢意和最真挚的感激之情……得知被诊断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消息时,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绝望和恐惧……正当我们全家陷入绝望之时,中华骨髓库和您给我们带来了生的希望……”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坐在温亿明身边,为他轻声念患者寄来的感谢信。

从8时30分到12时49分,14个循环结束。25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取下来,小心地放进运输的保温盒内,即刻奔向远方,为另一个生命送去希望。

温亿明也成为杭州市西湖区第1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从2010年以来,西湖区已有761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随着库容量的增大,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率也得以提升。2021年,西湖区已有3名志愿者配型成功并实现捐献。

何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