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1039北京交通广播《都市调查》栏目首次探讨人体器官捐献话题
时间:2021-06-01
“北京时间20:01,1039都市调查组准时向各位报道,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持人郑磊,大家好,我是主持人王戈。”伴随着夜幕的降临,一声清晰的播报,北京交通台FM1039都市调查组节目开始了。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同时也是护士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5月11日,北京交通台1039都市调查组对两千多位受访者进行了人体器官捐献调研,针对调研中公众关注的问题,邀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侯峰忠给予解答,也通过节目,与大众共同探讨生命的意义。
主持人:“今年3月份6岁的小天使诺恩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捐献了一个肝脏,一对眼角膜,两个肾脏,这是她留给世界的生命礼物。我们看到小女孩离开后,为这个世界留下这么宝贵的器官的时候,便开始思考器官捐献这件事情。这些人都值得我们敬佩。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关于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很荣幸请到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侯峰忠,侯主任您好。”
侯主任:“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说到器官捐献,可能对于很多朋友来说还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甚至就在我们报这个选题的时候,在节目组的很多同事里,依然搞不清楚什么叫器官捐献,什么叫遗体捐献,什么样的人可以去做器官捐献,器官捐献需要哪些流程,字面意义都理解,但真的往深了一想,可能就一知半解了。”
关于器官捐献知识的街头采访
记者:“您对器官捐献有什么了解吗?”
公众一:“器官捐献的话,我感觉像现在网络那么发达,而且现在人都比较先进,捐献的人挺多,我感觉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我挺佩服他们。”
公众二:“挺佩服的,器官捐献不就是做好事,比如你不行了,可以让别人延续你的生命挺好,还能帮助社会,这不是好事吗?”
公众三:“这个不了解,没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我觉得不了解无所谓,如果让我捐我就捐,可是没人找我,有人找我让我捐我肯定捐。”
公众四:“除了上学时候知道器官捐献好像要跟血型什么的要搭配,还有一个就是健康,其他的就没有什么了解了。”
公众五:“我感觉这个东西看个人的想法,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要是说自愿的话也算是一个好的事情。”
关于街头采访器官捐献问题的解答
主持人:“ 通过在线调查对2053位受访者进行了分析,男性占比48%,女性占比52%,这是我们一个基础数据。”
问题一:“您知道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的区别吗?75%的朋友选择知道,14%选择完全不知道,还有10%的朋友选择非常清楚。”
侯主任:“有区别,区别还是比较明显比较大的。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区别。
第一,捐献内容不同,器官捐献指的是捐献的肝脏、肾脏、心脏、肺脏、胰腺、小肠这些器官的捐献。遗体捐献指的是完整的一个人的身体的捐献。
第二,捐献的条件不同,因为这两个实现捐献在条件不一样,对捐献者的要求也不一样。器官捐献有年龄限制,在65岁以下,并且要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的支持下才能进行。遗体捐献,没有年龄限制,并且捐献的时间也没有那么严格,通常咱们理解的心跳呼吸停止,在一段时期内它都是可以捐献的,这是捐献条件。
第三,捐献的流程不一样,器官捐献的流程是非常复杂的,真正的捐献流程,要经过这个捐献评估,家属确认,死亡判定,还有器官获取,还有器官分配这一系列的流程,最终才能进行器官移植。遗体捐献相对就简单一些,它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确认本人和家属的意愿。
第四,捐献后的用途不同,实际刚才咱们就能理解器官捐献主要是针对器官衰竭患者进行器官移植使用,遗体捐献主要是用于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医学教学或者是医学的研究使用。”
主持人:“区别还是挺大的,街头采访里面有一位阿姨的一段话其实特别有意思,她说我特别想做这件事情,如果有人找我的话,我一定会去做的,但没有人找我。”
问题二:“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渠道才能让大家找到组织或让组织找到大家?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侯主任:“咱们通常都知道无偿献血,包括造血干细胞捐献,那么谈到器官捐献遗体捐献,这个有很多相似的。
第一,它们就都属于人体的一部分。
第二,就是捐献的动机和条件都不一样,无偿献血,是我们健康人去实施的一个行为,遗体捐献、器官捐献是人去世后才实施,咱们国家现在推动的也是逝世后的器官捐献,这两类是不一样的。
另外,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些他有捐献意愿,遇到需要的他就可以去捐献。但是遗体和器官捐献,这个是不能主动去做的,也就是说咱们健康活着是不存在捐献这个事的,当生命离开的时候才有了这个选择的机会。那么,大家可能了解的就是刚才那位阿姨提到的,我去哪捐呀,谁让我去捐等等。实际上这个也反映出来一个问题,我们器官捐献在社会公众的认知度还是比较低,我们国家2010年才真正在全国启动了器官捐献这件事。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刚才讲300多万的登记者,人还是很少的。”
问题三:“根据调查‘您身边有没有器官捐献的志愿者’,六成的朋友选择没有,四成的朋友选择有。志愿登记者326万多,然后捐献成功的是将近34,000人。其实这个比例按照我们的人口基数来讲,似乎不是那么高。侯主任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捐献比例和志愿登记比例,目前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有没有一种相对应的集中性? ”
侯主任:“是有的,我看咱们调查的对象都是70后,我们现在300多万登记者大部分是20岁—30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这个年龄比例高一些,学生群里的比例也比较高。”
问题四:“有朋友问捐献了器官是不是就不能捐献遗体了?说这两者相矛盾,捐完了器官之后,遗体是不是我也不能再捐了,是只能二选一吗?”
侯主任:“这两个实际上是有一些冲突。因为医学教学对遗体有要求,但是实际很多人捐完器官,也希望继续捐遗体,实际也是可以做组织捐献使用,这又有一个新的词叫组织捐献,所谓组织捐献就是因为医学上的不同叫法,比如说角膜,皮肤、血管、神经、骨骼,这些都是组织。在医学上临床需求也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骨折的人最好的一个康复方式就是用咱们捐献的骨骼去治疗。还有皮肤,像烧伤患者,还有血管神经损伤以后,通过捐献的神经组织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康复,所以说捐完器官之后的遗体实际还有更大的价值,就是如果愿意捐献的话,是可以进行组织捐献的。”
问题五:“关于志愿登记的顾虑:排名第一位的是害怕家里人不接受。第二位的是个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第三位的是活体捐献,害怕伤身体。第四位的是害怕自己反悔,耽误授捐者,想完完整整的走。第五位是害怕自己因为是志愿者的身份,反而失去了临危被救治的机会,会不会不救我。这几个顾虑。请侯主任从知识盲区上得给大家解释一下。”
侯主任:“如果登记后想撤销,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可以随时撤销。登记实际上完全是一种对器官捐献的认可和支持,也是对自己一种人生的态度或者价值的追求,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可以随时变更或撤销。”
问题六:“个人情感上和家人情感上,要怎么说服家人或者家人,如果一定不同意的话,这事是一定成不了的吗?”
侯主任:“如果真的直系亲属如父母配偶成年子女有一方反对,目前来讲捐献是不能进行的,即便他本人生前表达过意愿也不能进行。”
问题七:“大家愿意捐献的动力和想法,排名第一位的是死了还能救别人,这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儿,这道选项超过半数。第二位的是只要力所能及,尽量去帮助别人,生活中肯定也是个热心肠,第三位的是身死灯灭尸体留着也没用。第四位的是自己或者家里人受到过社会的救助或者帮扶,各种各样形式的救助和帮扶,我们有没有一些志愿者是曾经受过这样帮助的,或者这个志愿者他的家人受过这样的帮助?。”
侯主任:“这个非常多,两方面,我觉得一方面最让我们感动的志愿者,就是通常咱们说的,接受了器官移植,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大力推动器官捐献的。最典型的有一个女孩叫吴玥,两次接受双肺移植,九死一生,一路走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志愿者。
另外一方面,器官捐献者家属,他们成了我们的志愿者,前两年北京有一个小孩小宇泽,在外出途中发生车祸,全程跨省救援到北京,最后没有救过来,他捐献了角膜。小宇泽的母亲因为失去孩子的这种感受感同身受,她就义无反顾的成了一位出色的志愿者,大力推动在学生中交通安全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的孩子平安回家,这也是我们一个志愿者的代表。”
与官方微信的听众们在线互动
主持人:“这位网名叫小美人的听众,晒出了自己的器官捐献证书,他说是2016年就主动申请器官捐献去做志愿者了,5年前了。”
侯主任:“这位听众那个时候他应该在前10万登记志愿者里,因为在16年底登记人数才突破10万,去年一年登记增量突破100万,现在一共300多万。这300多万又包括今年前4个月的,前4个月已经是50万左右,超过了去年前半年的总和。虽然我们总体看这个基数和我们人口基数这个比较来讲貌似比较低,但是增长速度真的很快。
我们帮助好多丢失东西的志愿者找到了遗失的物品。每一位志愿者登记完之后会有一张登记卡,上面会有名字,登记日期,很多人随身携带这张卡,有时候持卡人的钱包丢了,捡到钱包的人,打开这包一看有这个登记卡,觉得这是个好人,就会想方设法联系我们找到他。卡上有我们的值班电话是400-010-6695,同时也是咨询电话,我们接到电话就通过后台找到这个人留的联系方式,从而找到这个人,所以我们说这个志愿登记卡也是个好人卡。”
主持人:“这位朋友说,我这种长期不锻炼,器官功能不是很好,是不是捐献不了了?就是我觉得我身体不是很好,我的器官不好,这是不是就捐不了,会不会?”
侯主任:“因为咱们真正的捐献器官的时候,实际几个条件评判一下就知道:
第一,生命达到了一个不可挽救的状态,也就是说无法救治了。
第二,经过评估,器官还能用。有些病不可以捐献,比如说传染病,还有恶性肿瘤这些。
第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需家属同意才能捐献。
这些条件要都符合。”
随着直播间的电子计时器显示到20:57,节目也接近尾声,在这样的一个有点凉的初夏夜晚,希望您,也能感受到这一份份沉甸甸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