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 正文

身经百战不停歇

——记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代表、江西省赣州市红十字救援队队长杨晋

时间:2021-07-09

6月,南方进入梅雨季。30日,江西省赣州市红十字会应景德镇市红十字会发出的灾害支援请求,派遣赣州市红十字救援队一早驱车北上,启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应对连降暴雨的恶劣天气。

一声令下,15名队员像以往历次行动一样,迅速集结,整理好救援装备,在队长杨晋带领下即刻启程。

抵达更多的远方

杨晋原服役于某部队,任雷达技师。服役期间,他热心公益,积极筹建一支能够承担应急救援任务的志愿者队伍,“因为我们经常接到群众求助,所以就想着是否可以组建专职、专业提供救援救助服务的队伍为群众排忧解难”。

2015年开始,杨晋从各行各业招募到70名志愿者,其中有5人专职负责救援队日常事务。为促进救援队伍综合发展,杨晋探索出“专职+兼职+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以求队伍成长的良性循环。

“目前,除了5名专职人员,我们队伍里还有40名兼职救援队员和25名志愿者。”杨晋说,“这样的人员构成保证了队伍活力,一方面,兼职队员可以将自身专业背景利用到救援行动中,增强综合救援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吸引志愿者,可以将我们的服务触角伸向更多领域,真正实现‘救’在群众身边”。

2017年8月,杨晋建立的队伍在赣州市红十字会备案成立,并正式纳入赣州市政府应急救援体系。以章贡区为中心,救援队设立了5个执勤点,五区一体化布局开展应急救援、救护任务。在市红十字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救援队现配有各类搜救船艇、应急保障车10辆、快速反应摩托车5辆、应急救援直升机1架,逐步织就一张覆盖全域的红十字应急救援网。杨晋介绍,快速反应车队会和交警部门协作,处理突发交通事故、及时疏导交通堵塞。目前还在逐步完善救援装备,计划在今年年底前给每辆车配备一台AED。此外,每辆应急保障车都配备了救援装置,可以做到随时出发,“我们追求快速、及时、有效的运转”。

成立6年来,杨晋多次带领救援队跨区域开展救援行动,在赣县王母渡洪灾、江西九江修水特大洪灾等救灾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在景德镇抗洪抢险中,杨晋带领救援队转移群众1300余人,运送高考考生200余人,为当地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边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救援队伍,另一边却是生命的考验。

救援队正式备案成立的同年,杨晋被诊断出胃癌,经手术切除了70%的胃。术后,他无法再从事繁重的体力活,就一直在家养病,且每隔两个月就要入院检查一次。此后,他告别了军旅生涯,却坚定地踏上了公益事业的征途。“我坚信人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尽管身体状况不比从前,但在任务来临的那一刻,我一定会第一时间站出来。”杨晋说。

虽然无法承担重活,但团队里出谋划策的事都少不了他的参与,从最初筹备救援团队,到后期发展各类公益项目,拓展志愿服务范畴,他不断探索让大众了解、认可救援救助工作的路径。“我最深的感触是,这么多年,我们的工作逐渐得到社会和政府部门的认可。”杨晋说,“其实刚开始,很多部门都不知道我们的救援队能做什么,在寻求合作的时候经常吃闭门羹。2017年,我们去九江市修水县救灾回来后收到一封来自修水县政府的感谢信,这时我意识到,我们的工作是被肯定的,同时也更坚定要做好这份工作。”

成为“街头守护者”

随着参与救援行动次数增加,救援队得到了越来越多许多来自市区级红十字会、乡镇街道、社会爱心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在政策、资金的支持下,与红十字会主责主业深度融合,发展成为一支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救援队伍。这两年,杨晋也关注到了救援以外的领域,他带着队员开始深入社区,参与城市志愿服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救援队实行全员上岗制,40名骨干队员24小时值班值守,参与赣州东高速路口设卡排查车辆、测量体温、信息登记等疫情防控工作。此外,救援队员还协助章贡区疾控中心对确诊人员及疑似人员进行转运、参与社区消杀等工作。累计出动队员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上百人次,为赣州市抗击疫情作出了积极贡献。

救援队指挥中心设在居民楼边上,处在闹市,几乎是离群众最近的位置。在杨晋看来,这样不仅办事方便,也更接近“街头守护者”的形象。

“街头守护者”的概念是在一次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当时,救援队在工作计划中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全区社会公共安全防控体系,提高社区居民应对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计划在做好赈济救援工作同时,在赣州市中心城区内创建以街道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中心为中心覆盖社区建设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站,争取到2025年底前在街道全面铺开投入使用,为社区居民处理紧急救援事务。

为此,救援队探索了“应急救援站、微型救援车、社会救援力量、安全物联网、区域应急指挥中心”五位一体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模式。“目前,每年超1万人参加我们组织的应急救护培训,同时,保证每年有3000人通过考核,获得救护员证。”杨晋介绍,为深化急救培训效果,救护站落成后,将在每个站点设置6至8名工作人员,强化专业服务,打通距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杨晋也在积极开发创新项目,更多地参与社区治理。依托社会公益项目“黄手环行动”,杨晋将志愿服务范畴拓展至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群体,“大部分患者是老年人,他们大多生活不便。因此我们需要增强与社区相关单位的合作,上门为老人解决难题”。但其实,这项工作的难度不低。

一方面,通过救援队去搜寻有需求的困难群体,范围太广、投入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救援队目前以向困难群体发放定位手环为主要工作内容,但大部分人还没有形成科学使用定位手环的概念,容易对接失败。

“如果说一名老人走失了,但身边的人都不知道怎么使用手环,或者说根本不接受手环,那么被动的寻找就很难开展。”救援队项目负责人说。因而,杨晋和团队在思考将被动寻找转变为主动监管,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争取资金支持,建立连通定位手环的监管网络。

如今,杨晋和团队还在寻找新的突破口,尝试多角度深入社会志愿服务,成为合格的“街头守护者”。

记者:李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