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车富国:希望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时间:2021-08-03
红彤彤的T恤,严肃的面庞,激动的双手,7月30日,是残疾人车富国签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的日子,签名后,他长舒一口气,这个签名他用了整整20年才“写好”。
正值壮年却因病致残
“我曾是一名武警战士,血管里流淌着一个军人永不服输的基因。虽然现在身体残疾了,但我的梦想和意志却没有丝毫的残缺。”
1963年,车富国出生于现哈尔滨双城区东官镇,高中毕业后参军,做了三年的武警战士。1986年,车富国退伍后做过很多工作,但大多数是和写作相关的,“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写作,当作家一直是我的理想。”如果不是10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病,车富国应该还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2012年,49岁的车富国突发脑梗,经过抢救治疗,昏迷了3天3夜的车富国没有了生命危险,但身体上却落下残疾,“我整个右半边都不好使了,经过9年的康复训练,我才得以恢复部分日常生活。”
现在提起患病的日子,车富国已经可以心平气和地诉说当年的困难了,“一开始我只能躺在床上,坐一会头就感觉到天旋地转,不得不再躺下。”后来,通过一点点地练习,从刚坐起来就躺下,到慢慢地坐上几分钟,再从床上一点一点地转移到轮椅上到尝试拄着拐杖一点一点走。凭着自己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他终于重新站了起来。
通过写作鼓励残疾朋友笑对人生
“我知足,我感恩,我幸运,因为我还能看到日出日落,还能看到月圆月缺,还能看到花开花谢,还能看到节日的焰火,还能品尝到饭菜的香甜。”——《幸运》车富国
2013年,车富国虽然无法用右手拿起笔来书写文字,但他用手指在电脑上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打,终于写出了《幸运》这篇文章。随后,车富国创作的《幸运》在残疾人杂志上发表,而通过他的这篇文章,让很多失去生活信心的残疾人重新看见了希望。海洋(化名)就是通过这篇文章认识了车富国,并通过微信和车富国成为了朋友。他们认识时,海洋不过30多岁,脑梗和尿毒症让他变成了一个残疾人。身体上的残缺,使海洋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年轻的他心态却仿佛是行将就木的老人。
自从在杂志上读到车富国的文章,海洋觉得他阴暗的人生仿佛照进了一道光,为了追寻这道光,他主动联系了车富国,两人一直用微信交流。一年后,他俩“拖”着不太利索的身体见面了。这次见面后,两人成为了好朋友,海洋也被车富国的坚强和乐观所影响,变得开朗了,也更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
遗体捐献是圆自己和父亲的梦
“人生可以平凡,但人生绝不能平淡。躯体可以残疾,但不能没有梦想。有梦想的人生才没有残缺,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而出彩的人生!”——《平凡》车富国
当车富国郑重的在遗体捐献协议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那一刻他是满足的,“我终于能完成我和我父亲的梦想了。”车富国激动地告诉记者:“我父亲当年走的时候,没有捐献成功,这算是他的遗憾,今天我这样做,他应该也会替我高兴。”
原来,车富国的父亲车德清是一名医务工作者,2003年病重时就想捐献自己的遗体,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捐献渠道,直到2005年车德清去世,这件事也没有落实。“当年得知我父亲的想法后就很支持他,也是受他影响,才有捐献遗体的想法,一转眼都快20年了。我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是退伍军人,能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情,真的很荣幸。”
这是生命的延续
“自己虽然闭上了双眼,却能给他人带来光明,代替自己去浏览祖国大好山河;自己虽然停止了呼吸,却依然还能为他人默默做着奉献,这是一件多么荣光的事情啊!这不就是生命的延续吗?”
7月30日中午,当记者来到捐献现场时,才发现工作人员并不知道车富国是一个残疾人,“他一直没有透露过他是残疾人,真是太令人敬佩了!”道里区红十字会秘书长王威吃惊地说道。
陪同车富国一起来的是他的弟弟车富民和朋友崔波。“我们家里人都特别支持他做这个决定,也为他感到自豪。”车富民说道,“我哥哥在这方面思想是比较进步的,他做出这个决定很正常。”
崔波,作为车富国的残疾人朋友,在今年的3月29日也签下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我为他感到骄傲,他做的事情值得钦佩!”现场崔波不停地为车富国和车富民两兄弟照相录视频,想把这一刻永恒记录。“我希望通过我和我身边的朋友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明白捐献遗体的意义,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为社会,为祖国医学科研做贡献!”
来源: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