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地方工作动态 >> 正文

化解“三大恐慌” 着力“三个提升”

——推动县级红十字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1-08-24

近年来,随着红十字会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红十字会综合能力获得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各项主责主业得到长足发展。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县级红十字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面临“本领恐慌”“人才恐慌”“创新能力恐慌”等问题,实现县级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化解三大“恐慌”,着力“三个提升”,做到有的放矢,务求实效。

“三大恐慌”束缚发展

一是本领恐慌。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县级红十字会要有新作为、新发展,对红十字工作者也必将有更高要求。在工作实践中,“本领恐慌”主要表现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本领不够强、察觉发展中机遇和挑战的“灵敏度”不高、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找不到更有效管用的好思路好办法、在业务工作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应用中缺乏新的知识和本领,难以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

二是人才恐慌。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业务范畴内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越来越多,在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救护培训、心理救援、养老服务等方面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也需要具备组织力、号召力的“带头人”。而在县级红十字会普遍存在缺乏这两类人才的现状,或是停留在“少而不精”的阶段。

三是创新能力恐慌。县级红十字会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工作,体制建设、法治建设、队伍建设等各个发面取得长足进步,工作结构和工作方式也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变化。在推进基层组织实现“六有”建设和应急救护培训“五进”的具体工作中,因为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推动过程中容易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局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筹资渠道单一,以及志愿服务碎片化、随机化现象,没能很好地探索新模式、推进人道资源动员、深层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三个提升”破解难题

一是强化学习提升自身能力。新时代,红十字人应不断创新创优学习方式,完善健全学习机制。通过深入学习,破除思想上的束缚、打开视野上的局限、克服能力上的短板、补充知识上的弱项。应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只有对政治能力的内涵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并一以贯之地抓好落实,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本领恐慌”问题;应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要与时俱进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多组织相关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是招贤纳士提升人才素质。县级红十字会目前的人才结构和队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红十字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红十字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红十字会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充实红十字会管理队伍,通过招聘项目人员等方式充实专业人才队伍,促进工作人员的轮岗交流和合理流动。县级红十字会可以综合运用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轮岗交流、调任等多种有效方式招贤纳士,有力拓宽人才选拔任用渠道,激发组织活力和工作人员积极性。一些特别的专业人才,可以用兼职的方式,在不改变原属单位及编制、福利待遇前提下,使其在县级红十字会“安家落户”,不断提升红十字人才队伍素质。

三是深化改革提升创新激情。创新是时代赋予红十字工作的永恒主题。县级红十字会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与各领域的合作交流,强基固本,保障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撬动政府资源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增强第三方参与的吸引力,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打造新时代红十字会工作的新平台。应探索设计优秀的公益项目,打造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吸引更多人参与红十字事业。

作者:余琳娜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