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国际交流合作 >> 正文

致力培养面向新时代的人道工作者

——写在红十字国际学院成立两周年之际

时间:2021-09-03

在世界三大国际运动中,联合国于1973年在日本东京创办了联合国大学,致力于联合国所关心的有关人类生存、发展和福利等紧迫问题的研究,促进《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和平与进步事业。俄罗斯2010年在索契创办了一所奥林匹克大学,致力于培养奥林匹克运动以及国际体育产业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使奥林匹克运动也有了“自己的大学”(世界上还有一些奥林匹克学院,但多属于冠名性质)。截至2019年,拥有150多年悠久历史、位列三大国际运动之一的红十字运动,却没有一所红十字大学或学院。

创办一所红十字大学或学院,一直是红十字人的梦想。

在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的支持和推动下,梦想终于照进现实。2019年6月30日,中国红十字会、苏州大学、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北京签署“红十字国际学院联合创办协议”;两个月后的8月31日,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国内也是国际上首个红十字国际学院,它的创立让红十字人梦想成真,也填补了红十字运动发展史上的一项空白。

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04年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苏州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00年“东吴大学”,都是有10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可以说是两个“百年老店”在新时代的新作为,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共同奏出的人道交响,它不仅是对国际红十字运动的一大贡献,也是对全球人道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必将载入红十字运动发展史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华章。

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5月5日在会见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代表时指出,“我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支力量。希望中国红十字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开展人道救助,真心关爱群众,努力为国奉献、为民造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红十字会的特殊性质、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新形势下红十字会工作提出了根本要求、任务目标和方法路径,进一步升华了红十字事业的宗旨使命,赋予了红十字工作新的时代内涵,为我国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红十字组织和红十字人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充分体现了红十字组织和红十字人的担当作为,是“增强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的创新实践。

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红十字会改革方案精神的具体举措。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革方案》,要求中国红十字会“加强红十字理论研究,依托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全国性红十字运动研究基地,组建红十字理论研究队伍,充分挖掘红十字文化内涵,围绕红十字运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推动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9年9月召开的中国红十字会“十一大”报告指出,“加强红十字运动研究,为发展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办好红十字国际学院,加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

早在2005年,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就与苏州市红十字会共同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15年后,中国红十字会以改革创新精神与苏州大学进一步合作,联合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同时挂牌设立“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院”,把国务院和红会“十一大”提出的红十字理论研究、红十字人才培养、红十字文化传播的要求落地落实、生根发芽。可以说,这是中国红十字会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顺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是对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贡献。国际红十字运动有150多年的历史,今天,红十字的旗帜飘扬在世界各个角落。目前,已有196个国家承认并加入了日内瓦公约,192个国家建立了国家红会。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50万专职红十字工作者,9700多万红十字会员和志愿者。随着国际社会人道需求的不断增长,红十字运动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人道工作者的专业技能需要培训提升,人道慈善事业需要合作交流,人道理论的研究需要深化和发展,全球首个红十字国际学院,对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主席弗朗西斯科·罗卡在红十字国际学院成立仪式上指出,“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建立,顺应了当前全球日益增长和日趋复杂的人道需求,是中国红十字会对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贡献。希望红十字国际学院成为专业人道工作者的培训中心、人道理论的研究中心以及国际人道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国际联合会愿同中国红十字会及红十字国际学院一道培养面向未来的人道工作专业人才”。

面对国际人道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红十字国际学院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为促进国际人道事业更专业、更可持续地发展,智力和人才支撑至关重要,需要在共建共享人道教育方面与红十字国际组织进行深入合作和积极探索,为推动全球领域的人道教育和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致力培养面向新时代、面向世界的人道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

《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红十字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质和敬业奉献、清正廉洁的红十字工作人员队伍”。

陈竺会长2019年10月31日在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红十字国际学院是综合性的人道教育机构,不仅要注重红十字系统内部的人员培训,还要面向社会培养新时代的人道工作者”。

人才培养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学院从创办伊始,就把人道公益人才培养作为宗旨使命和立院之本,一方面将红十字系统的干部培训作为学院重要职能,另一方面将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作为学院未来工作重点。由于红十字人道工作尚未建立专业学科,但它与历史学、社会学、法学、医学、护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存在交叉关系,在苏州大学的支持和指导下,学院开启了一条创新人道教育、培养红十字人才的探索之路。

一是持续开展红十字会干部短期培训。学院成立后,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面向不同层次人群,先后举办了15期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如省市级红会新任职领导干部培训班、红十字系统青年骨干培训班、人道交流合作国际研讨班、国际人道法暑期班等。先后为青海、内蒙古、甘肃、广西、苏州、南京、成都、通州等地方红会举办了短期干部培训班。陈竺会长先后三次出席有关培训班开班仪式并亲自为学员授课。

二是创新开办人道事务高级研修班。为帮助红十字人搭建资源平台,打通红十字系统与公益慈善组织、企业、媒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培养面向未来的人道公益领域的高层管理人员,助力人道公益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2020年10月,学院在联合发起人资助支持下,首次举办一年制“人道事务高级研修班(ECH)”,面向地市级以上红十字会负责人、公益慈善机构负责人、企业高管(CSR)和媒体负责人招收研修学员。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前沿新颖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拓展课程,极具吸引力,各界学员踊跃报名,首期班招收学员66人,二期班扩招到76人,仍不能满足需求,录取比例几乎是二选一。

三是积极探索人道工作方向的学位教育。从2020年开始,红十字国际学院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合作举办“社会学(人道工作方向)高级研修班(MSH)”,主要招收内地、港澳台红十字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人道工作者。首期班招收学员34名,除系统学习社会学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之外,增设红十字人道领域的选修课程。学员完成规定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合格,通过硕士学位英语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可授予苏州大学同等学力硕士学位。

此外,为充分发挥苏州大学综合性高校优势和学院拥有的高水平专兼职教授的资源优势,培养更多红十字事业专业化人才,学院还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传媒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王健法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等六个学院分别签署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探索以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即由红十字国际学院与合作学院各配一名导师),联合培养红十字人道工作相关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四是创设“国际人道工作实务”本科微专业。为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法则、具备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道工作者,学院依托专兼职师资的资源优势,面向苏大在校本科生创设了国内首个“国际人道工作实务”微专业,旨在拓宽学生的职业选择,为IFRC、ICRC等国际人道组织提供人才支持,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国际人道工作实务”微专业课程为期一年,216学时,课程内容包括“红十字人道事务”、“应急管理与人道救援”、“国际人道组织及其工作”等。除课堂教学外,微专业还特别设置了实习实践环节,计划在本科三、四年级阶段,从微专业学生中择优推荐部分学生到相关国际组织进行工作实习。因为选修微专业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可以说本科微专业的开设,是红十字国际学院在交叉学科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一次积极的探索实践。

据了解,在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千余名专职工作者中,目前来自中国红十字会的专职工作者尚无一人;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近万名工作人员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人也屈指可数。这不仅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相称,也与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不相称,表明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在向国际红十字组织培养输送合格的红十字人道工作者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培训培养力度,扩大招生规模,优化培训计划,推动探索建立本科全日制学生培养体系,吸引更多有志于人道工作的青年才俊加入红十字工作者队伍,为我国红十字事业乃至国际红十字运动持续输送“源头活水”。

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贡献力量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红十字国际学院名誉院长陈竺在红十字国际学院成立仪式上指出,“中国红十字事业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创办正当其时,它不仅将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将为全球人道事业发展提供平台、智慧和方案,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贡献力量。”

一是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理论引领未来,实践推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必须深入研究总结40年来中国红十字事业的成就和经验,清醒地认识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清楚地阐述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基本经验和基本制度,为形成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基本理论奠定实践基础,为全球人道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为此,学院正组织专家团队积极开展总会委托的4个重点课题的研究,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基本内涵、实践要求和关键举措研究”、“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的深刻内涵与实践价值研究”、“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举措研究”等。学院各教研中心也自主开展了7个课题的研究,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经验与模式研究”、“中国红十字会备灾系统与现代物流企业合作模式研究”、“国际人道法在国内实施的研究”、 “数智时代下人道传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等。

二是加强国际人道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争、武装冲突和自然灾害等传统人道危机此伏彼现,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环境污染等非传统人道危机日益凸显。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日益严峻复杂的人道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偏安一隅。红十字国际学院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深入研究国际红十字运动和人道领域的新动向、新问题,不断创新人道理论和实践,积极提出新时代的人道主张,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共同应对国际人道问题面临的巨大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红十字国际学院是红十字的,也是全社会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三是大力加强国际人道合作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2018年11月9日在东吴国际人道交流合作研讨会上指出,当今世界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红十字运动成员彼此增强沟通交流、联合行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大增强。

在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下,红十字国际学院成立不久,就举办了主题为“构筑人道桥梁”的人道交流合作国际研讨班,来自红十字国际组织和11个国家红会的学员与中国的学员一起参加了研讨交流。大家通过红十字国际学院这样一个交流的桥梁和平台,加强人道沟通协作,凝聚共识,分享经验,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更高更新的起点推动国际红十字运动发展。

2020年6月30日,针对国际抗疫的严峻形势,学院与国际联合会(IFRC)、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合作开展国际人道与可持续发展创新者计划,陈竺会长组织讲授的《中国抗疫:公共卫生与医疗经验》课程在“HDI全球在线学堂”上线。邀请高福、王辰、宁光、仝小林等七位院士和教授进行在线讲座,探讨“新冠肺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新冠肺炎的诊断与治疗”、“抗疫心理支持”等热门议题,系统性地介绍中国抗疫故事中的医疗卫生行动和经验,与世界各地的在线学员分享。

今年7月,学院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代表处合作,联合举办了“国际人道法暑期培训班”,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军事单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4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交流,不仅促进了学院的国际人道法教学研究工作,而且推动了国际人道法在我国的传播与实施。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已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总会党组和苏大党委的领导下,红十字国际学院正以奋斗者的姿态,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正在面向国内外招聘引进高端人才,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推动创建红十字学交叉学科;正以国家设置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专业为契机,研讨招收应急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可能性。对内,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为红十字人道工作者赋能、赋智,共推红十字人道事业高质量发展;对外,进一步研究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及全球的人道交流合作。努力把红十字国际学院建成红十字运动研究的高地、红十字人才培养的基地、红十字文化传播的阵地,为促进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和国际红十字运动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王汝鹏  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