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 >> 正文

“不留骨灰不留名,留名就写‘中国人’”

洛阳84岁老人签署遗体捐献协议

时间:2021-09-19

图片1.jpg

“老爷子,快中秋了,我来看看您。”10日上午,洛阳市红十字遗体捐献服务队志愿者林胜利带着自掏腰包买的一盒月饼,踏进了84岁老人李仁普的家门。此次前来,他还肩负着另一个任务——将老人近十年的病例“打包”带走,为今后老人遗体的顺利捐献做准备。

此前,李仁普通过洛阳市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并随协议附上手写遗书。遗书中,他称希望将自己的身体作为教具促进医学发展,不留骨灰不留名,留名就写“中国人”。

记不清家人的名字,却始终记得自己是一名遗体捐献者

在李仁普家的电视柜上,一沓足有成年人手掌高度的病例被归置的整整齐齐。生过哪些病、吃过哪些药、做过几次手术……在这些按时间保存的病例中,一目了然。

“他啊,从年轻时就决定今后要捐献遗体,所以平时很注意保存病例。”李仁普的老伴儿张雪涛说,去年老李突发脑梗,今年病刚好就催促着她整理病例,“老李说,等他走后,他的遗体要配合这些病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医学作用。”

李仁普将拐杖靠着床边放下,侧耳听着我们的对话,突然微微皱起了眉,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冲着张雪涛抬了抬手。“他又想不起来我叫啥了。”张雪涛指了指贴在床头写满名字的纸说,得过脑梗之后,李仁普的记性就越来越差,经常想不起来家人叫啥名字,“这张纸上有我、我儿子、我女儿,还有孙子、重孙子的名字。”

说来奇怪,连家人名字都时常喊不上来的李仁普,对自己是名遗体捐献者的事儿始终没忘。“他每隔三两天就嘱咐我一遍,要把那协议书放好,别弄丢了。”张雪涛说,她也说不上来这是为啥,她猜测,可能这件事儿对老李来说太重要了吧。

遗书中写“不留骨灰不留名,留名就写‘中国人’”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如果在我走后,有人能用我的身体来为提高国家医学水平做出一点点贡献,我值了!”李仁普说,去年得脑梗时,他已算在鬼门关走过一次了,“我不怕死,只是希望能有价值地活过。”

林胜利告诉记者,李仁普在签署遗体捐献协议时,还写了一封“遗书”附在文件内。在这封遗书上,李仁普写道,他自愿捐献遗体,将自己的身体当作教学教具,供医学工作者及学生用于提高技术,同时,不留骨灰不留名,留名就写“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这句话,在采访中李仁普多次提到。

李仁普说,他曾在新闻上看到,许多医学发达国家的遗体捐献率都较高,“我是中国人,对国家来说,我的遗体比我的名字更有价值,所以不要写我的名字,要写就写中国人吧”。

来源: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掌上洛阳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