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国际交流合作 >> 正文

化危为机 共创未来——2021年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新动态

时间:2021-12-31

全球抗疫在行动—国际红十字组织与各国政府及红十字组织之间加强联系和协调,对受疫情影响的民众特别是移民和难民开 展救助,形成了合作抗疫的良好局面

为应对持续肆虐的疫情,国际红十字组织与各国政府及红十字组织之间加强联系和协调,对受疫情影响的民众特别是移民和难民开展救助,形成了合作抗疫的良好局面。

1月,国际联合会与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红十字会一道,为两国边境两岸的移民提供包括饮水、口罩、防疫信息在内的援助。2月,为应对疫苗分配不公问题,国际联合会实施金额为1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6.96亿元)的计划,支持弱势贫穷的5亿人接种疫苗,确保那些弱势、高危、孤立的个人和社区能够获得疫苗接种,并与哈萨克斯坦红新月会联合推出了一款社交媒体聊天机器人,以创新方式分享准确、可信的信息,以打消人们对注射疫苗的担忧。4月,印度疫情出现反弹后,在国际联合会的支持下,印度红十字会与各国红会合作,支持印度人民需要的氧气瓶、呼吸机、抗病药品、血液服务和疫苗接种;印度红十字会的数千名的员工和志愿者,还与各地方政府协调合作,为民众提供包括救护车和血液检验在内的人道服务,以及免费的口罩、肥皂和手套。5月,国际联合会和国际委员会联合呼吁各国和制药公司更快地寻求方案,解决全球疫苗分配不平等现象。6月,国际委员会、国际联合会与各国卫生部门合作,定期与当地的医院讨论保护医护人员的措施,以减少因为疫情期间的心理痛苦和对病毒的过度恐惧导致的攻击医护人员和破环人道救助设施设备的事件。今年上半年,国际委员会还向阿富汗6家医院捐赠了橡胶靴、一次性防护围裙和医用口罩等防疫物资。7月,非洲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激增后,国际联合会积极向当地民众提供救护车救援服务,进行确诊者的追踪与隔离,并设置隔离帐棚及治疗区,防止病毒无限制地传播;非洲各国红会也提供教材倡导正确的防疫方式,为社区提供社会心理支持以及防止虚假信息传播,并为民众发放家庭生活物资和津贴。特别是,今年以来,国际委员会、国际联合会与各国红十字组织采取全球行动来防止疫情导致的心理健康危机,如丹麦、保加利亚等国红十字会设立了电话服务,供志愿者与独自在家的人聊天;意大利红十字会安排心理学家在移民检疫船上,为包括未成年人、被贩运妇女、孕妇在内的弱势移民提供心理咨询和保护。至11月,该行动已为世界上716万受疫情影响的人提供了心理支持。12月,面对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病毒,国际委员会再次呼吁加强全球尤其是冲突地区的疫苗接种。此外,当今年2月埃博拉病毒再次在西非暴发后,国际联合会除拨款开展救助外,还紧急呼吁募资850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5918万元),为受灾地区逾42万人提供为期12个月的援助,并同时支持在其他高危地区约752万人的疾病预防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武装冲突以及难以抵达、局势动荡的地区为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提供支持。在波黑,支持国家红会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冷链运输以及市民登记接种疫苗的工作;在格鲁吉亚,支持国家红会,帮助难以抵达地区的民众获取疫苗;在伊拉克,为参与疫苗接种活动的卫生部工作人员提供奖金,冰箱和电脑等物资以及防护用品;在毛里塔尼亚,国际委员会支持卫生部在拘留场所为所有被拘留者和监狱工作人员接种疫苗。如此等等,为战火弥漫中的人们带来希望。

作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中国红十字会在积极参与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与各国红十字组织的合作,为全球携手抗疫贡献力量。3月,中国红会派出第四批援助布基纳法索医疗队,协助该国防控疫情,为病患诊疗疾病。5月,中国红十字会通过国际联合会向印度红十字会提供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36.8万元)现金援助,并将筹集的首批100台制氧机、40台呼吸机等抗疫物资运往印度班加罗尔;向尼泊尔红十字会捐赠100台制氧机、5000套防护服及268万个N95和医用外科口罩等抗疫物资。据不完全统计,6月至12月,中国红十字会向埃塞俄比亚、黎巴嫩、柬埔寨、格鲁吉亚、老挝、缅甸等国援助共计145万剂新冠疫苗,向蒙古国援助5万人份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这些行动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样板”,也为全球合作战胜危机带来了曙光。

人道救助新进展——国际人道救助工作围绕自然灾害、环境问题、武装冲突等引发的多种危机展开并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红十 字会还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红会合作开展医疗救助和社区发展项目

2021年,国际人道救助工作围绕自然灾害、环境问题、武装冲突等引发的多种危机展开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1月,马来西亚红新月会在该国受洪灾最严重的地区营救灾民和提供救济;印度尼西亚红十字会向该国地震灾区运送医疗和救援物资、派出救护人员与志愿者帮助幸存者,国际联合会也拨出46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320万元)为该国直接受地震影响的2万人提供援助;国际联合会还对莫桑比克洪灾实施紧急赈济,并呼吁筹募为期一年、总额510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3551万元)的资金,以支持该国红十字会向大约10万受灾民众提供援助,使灾区及早摆脱困境。4月9日,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发生火山爆发灾害后,该国红十字会协助政府撤离灾民,并提供紧急安置;国际联合会也拨款和派出专家组协助赈灾,并计划筹募200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392万元),开展安置灾民、发放重要生活物品、提供生计与基本需求等救济项目。5月,国际委员会协助刚果民主共和国救助在尼拉贡戈火山喷发及其引发的地震中受伤的民众,收容安置数百名失散儿童,支持最偏远地区的医疗服务,并向弱势群体分发食品、饮用水和卫生用品。在尼日利亚,截至8月,国际委员会为超过5万户家庭派发了农业支持物资,包括1138吨种子以及现金。

10月,印度和尼泊尔遭遇严重洪水和泥石流袭击后,国际联合会紧急发放了约32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23万元)赈灾款,为尼泊尔提供清洁水、医疗服务和避难所等救助;两国的红十字会救援队也持续展开援助工作,疏散受困居民,并为民众提供紧急救援。

12月,超强台风“雷伊”登陆菲律宾后,菲律宾红十字会积极协助政府救助伤员、转移民众;美国红十字会也为本国受飓风影响的灾民提供数以万计的救济物品,以及情感和精神支持;针对阿富汗约2280万人面临的粮食危机,国际联合会与阿富汗红新月会继续为人们提供救济和医疗保健服务,并紧急运送冬季救生包、毯子、隔热材料和加热器,扩大人道救援行动。

因战乱而无家可归的难民、移民是国际人道救助的重要对象。2月,国际委员会与埃塞俄比亚红十字会为该国难民营中超过1万户受战乱影响的家庭提供帐篷、毯子、睡垫、锅具、水桶和肥皂等应急救济物资。4月,针对缅甸发生的暴力冲突,国际联合会与缅甸红十字会一道,组织1500多名志愿者和120辆救护车提供医护救助以及载运伤员等急救服务。5月,针对巴以冲突造成上万人无家可归、多人丧生的惨况,国际委员会立即在该地区增强人道援助工作,为难民提供医疗保健、心理辅导及生活必需品。6月,国际委员会与拉丁美洲各国合作,动员6900余名红十字志愿者,应对委内瑞拉超过500万人的大规模难民潮,以确保每个人都安全并受到有尊严的对待。今年上半年,国际委员会与阿富汗红新月会合作,在阿富汗救治了超过4.95万名伤员,为超过7600名身处严重危机的人员发放现金援助,并为3.57万民众改善了饮水条件。7月,国际委员会继续支持南苏丹建设医疗中心救治战乱中的伤员,并与该国红十字会合作,为超过330万人发送物资,为超过520万头牲畜接种了疫苗,为300万人分发了种子和农具;海地政局动荡,海地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和国际联合会立即投入援助海地的医疗及救援工作。8月,国际委员会继续实施“加沙地带恢复计划”,完善电力供应系统及管理,解决当地难民的用电、供水等问题。9月,阿富汗人道危机加剧,国际联合会立即发起应变行动,除拨款100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696万元)赈灾外,还对外募款3500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44亿元),支持阿富汗红新月会开展赈济与复原行动,以协助56万阿富汗人民渡过难关。10月,国际委员会为身处武装冲突区的居民提供种子和医疗,帮助民众自力更生,并呼吁各方尊重国际人道法,确保粮食安全,预防饥饿问题。随着战斗激化,埃塞俄比亚北部各地的数十万流离失所者面临的困难与日俱增。自10月初以来,国际委员会已为埃塞俄比亚全国各地(主要是北部地区)的31.2万人提供了生活用品、临时住所和现金;为5家医院捐助了医疗用品和设备,可用于救治1300名伤者;为提格雷州的8000余名弱势民众派发了食品,包括被拘留者、儿童、孕妇和哺乳期母亲、残疾人以及医务人员等;为提格雷州的6.8万人和阿姆哈拉的7万人获取用水提供了便利;帮助1.2万余人重建或保持家庭联系,为家人之间传递消息提供便利。11月,国际联合会向白俄罗斯、波兰、立陶宛三国红十字会划拨100多万元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696万元),并为移民提供食物、水、毛毯和维持生命的医疗援助。12月以来,为了向非洲最为弱势的群体提供援助,国际委员会不断与武装冲突各方进行沟通协调,敦促他们限制暴力的延伸,尊重并保护人道工作者、平民以及学校、医疗中心等民用基础设施。

在中国,中国红十字会投身新疆、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陕西、四川等地开展救援的同时,还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红会合作开展“中巴急救走廊”“阿富汗和蒙古先心病儿童救助”和社区发展项目,并参与国际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援、向阿富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工作。12月21日,中国红十字会又向阿富汗红新月会捐赠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生活医疗物资。国际社会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人道宣传聚能量——国际联合会、国际委员会和各国红十字组织积极开展“世界红十字日”等纪念活动,全力加强人道宣传,扩大 红十字运动的影响力,凝聚起越来越多的人道力量

国际联合会、国际委员会和各国红十字组织积极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合作,参加各类国际和地区会议,发表宣言和研究报告,开展“世界红十字日”等纪念活动,推进国际人道法应用程序使用,举办国际人道法竞赛和培训班,全力加强人道宣传,扩大红十字运动的影响力,凝聚起越来越多的人道力量。

3月,国际委员会在联合国安理会“冲突与粮食安全”会议上强调解决饥饿是人道救援极为重要的任务,必须防止粮食危机变为饥荒和人道事业的新挑战。6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期间,国际委员会举办了一场“实现全面健康”分论坛活动,邀请来自医疗健康和人道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与参会嘉宾进行交流和探讨。而在10月18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全体大会上,国际联合会秘书长亚干·查普干呼吁“应当以团结和平等为基石,为亚洲和世界打造有韧性的基层社区。”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国际联合会与国际委员会发表联合声明,提出确保重点关注最为弱势的群体、增加针对最脆弱国家和社区的气候适应资金等五项要求,并在11月正式会议期间多次发出呼吁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请求各方作出承诺以确保遭受冲突的国家在气候行动和资金支持方面不会继续遭到忽视。12月,国际委员会在第17次伊斯兰合作组织外长理事会特别会议期间发表声明,呼吁保障人道行动在阿富汗的开展,确保提高该国经济的流动性和向流离失所的阿富汗民众提供保护与支持。这些行动引起各国的重视并产生良好影响。

国际委员会与国际联合会还与各国红十字组织一道,结合“国际人类博爱日”“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世界难民日”“世界人道日”“国际减灾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纪念活动。尤其是今年的“世界红十字日”纪念活动,以“人道行动,势不可挡”为主题,传递了人道事业勇往直前、共克时艰的正能量,受到各国民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5月12日,国际委员会、国际联合会和国际护士理事会组成的委员会评选出第48届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来自18个国家的25名优秀护士获此殊荣,不仅宣传了他们在抗疫、救灾、公共卫生等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也鼓舞了更多医务工作者和各国民众参与和支持人道事业。

加强国际人道法宣传教育一直是红十字运动的重要内容。国际委员会顺应数字化时代大潮,加大对其开发的国际人道法应用程序2.0版的推广力度,使之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该应用程序,用户可通过平板设备、台式电脑和智能手机查阅超过75部条约和其他国际人道法相关文件,并能够便捷查阅关于国际人道法当前热点话题的法律立场、出版物和网页。6月,国际委员会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同举办了“复杂时代国际人道法:经典问题和新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7月,与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合作举办了第十届国际人道法暑期班,推动了国际人道法传播工作取得新进展。10月16日,红十字国际学院第二期人道事务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在苏州大学举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中国事务个人特使、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柯邱鸣应邀出席。他在致辞中表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鼓励通过多种方式在全球不同群体中推广和传播国际人道法。尤其支持在知名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国际人道法的教学与研究,组织并参加旨在推广国际人道法和基于原则的人道行动的各类活动。”同时,国际委员会在中国开展第19届亚太区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第十五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和第六届“人道之星”国际人道法网络知识竞赛。这些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国际人道法融入高校课程,并培养了学生对国际人道法的兴趣。此外,国际委员会还开展了国际人道法“保罗·路透奖”和2021年人道新闻摄影金奖评选,以奖励的方式,鼓励更多的人加强对国际人道法和人道救助事业的研究和宣传。

人道事业结硕果 ——北京冬奥会举办前夕,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由中国和国际奥委会起草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这一年,全球人道事业在逆境中砥砺前行,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

2021年,尽管遭遇严峻挑战,但全球人道事业在逆境中砥砺前行,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

1月12日,国际联合会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四大国际卫生和人道主义组织宣布建立全球埃博拉疫苗储备,以通过确保疫情期间处于危险之中的人群及时获得疫苗来遏制未来的埃博拉疫情。

1月22日,《禁止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此举被誉为世界消除最致命武器的历史性一步。该条约在国际人道法的基础上明确且全面禁止核武器,是首部旨在减轻核武器灾难性人道后果的国际法规。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莫雷尔表示,这是“实现核裁军和不扩散相关长期努力的起点”。目前,该条约已被近60个国家签字确认。年底的12月13日至17日,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缔约国第六次审议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彼得·莫雷尔在会上发表视频演讲,呼吁“要对未来战争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包括制定明确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界限,禁止不可预测或以人类为攻击目标的自主武器系统,并严格规制所有其他自主武器系统的设计和使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向本次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旨在促进各国普遍加入公约,加强现有议定书的实施,并应对人道问题在当代的发展,强调“需要采取紧急且有效的国际应对措施,解决自主武器系统带来的严重风险。”

2021年日本“3·11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之际,国际联合会发布了救援进展和成效: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红十字组织以及一些政府为日本赤十字社的救援和恢复活动捐款总计约1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5.39亿元),为超过13万户家庭提供家用电器,开展了支持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社会服务、重建当地卫生设施等活动。目前,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9月,国际委员会发布了2021—2026年教育机会新战略,从2017年介入教育领域至今,国际委员会30多个代表处开展了规模不等的教育活动,10个代表处成功将教育纳入其项目周期的不同阶段,6个代表处拥有专门的教育顾问和完整的教育项目。为纪念2021年“国际教育日”,国际委员会在年初与多家组织联合启动了日内瓦全球危境教育中心,以携手改变受到危机影响和流离失所的青少年的教育状况。

10月,国际联合会与阿根廷红十字会商定在该国设立南美洲人道主义中心,这将有能力预先部署足够的人道主义援助,以满足多达1万名受紧急情况和灾害影响的人的需求。

至今年11月,国际联合会和国际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人道组织气候与环境宪章》已有170多个签署方。该行动的目标之一是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8年至少减少50%。此举进一步发挥了人道主义部门在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危机方面的关键作用。

12月2日,在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前夕,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由中国和国际奥委会起草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有173个会员联署通过该决议。这给身处战乱之中的民众带去了慰藉和希望。此外,12月16日,刚果民主共和国正式宣布,在国际联合会的帮助下,今年10月8日在该国发生的第13次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结束。

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只要我们团结在红十字旗帜下,发扬崇高的红十字精神,汇聚起磅礴的人道力量,构建起更加牢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天灾人祸的威胁和挑战,夺取最后的胜利,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戴少刚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池子华  红十字国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