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 正文

积极融入和参与社会治理

——红十字志愿服务发展路径探析

时间:2022-01-25

志愿服务是各级红十字会开展人道工作的基本方式、重要途径,也是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方式。做好志愿服务有利于更好的发挥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红十字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背景、经历过程进行全面梳理,概括分析了红十字志愿服务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并对新时代红十字志愿服务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红十字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1950年9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的《中国红十字会会章》确定,“动员和组织人民自救助人”的方针,可以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红十字志愿服务的雏形。现在意义上的红十字志愿服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发展壮大,大致经历了探索发展阶段、体系化建设阶段、制度化法制化阶段。

探索发展阶段(1985-2007)

1985年,改革开放以后召开的中国红十字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志愿工作者的概念,“要注意在离退休干部,特别是医务人员中,多发展一些会员或吸收他们做志愿工作者,为红十字事业贡献余热”。

1990年,中国红十字会“五大”修订的章程中规定:中国红十字会吸收热心红十字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为志愿工作者,协助各级红十字会开展工作,并提出县级以上红十字会可普遍建立志愿工作者组织的要求。

2002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强调“积极招募不计报酬、短期或长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活动的社会各界人士作为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并对红十字志愿服务的定义予以明确。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志愿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从志愿工作者,到志愿工作者组织,到志愿工作者队伍,再到专门机构管理的渐进过程,服务定位经历了协助工作、社区救济和服务、社会服务、参与社会化开放式格局的过程,作用不断凸显。2004年,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提出目标:志愿工作者的总数到2009年突破100万人。

体系建设阶段(2007-2014)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成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

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要求,中国红十字会制定了《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将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上了重要位置,并对红十字志愿服务和红十字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基地进行定义,对红十字志愿服务的内容和领域、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培训、奖励、保障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

2007年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重点组建应急救援、健康关怀、人道救助、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捐献、宣传无偿献血、宣传预防艾滋病、红十字精神传播、筹资劝募、海外服务等十个方面志愿服务队。

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对红十字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出进一步明确要求,“支持红十字会建立和完善按专业、分领域的红十字志愿服务体系,拓展红十字志愿服务范围,为社会各界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平台和渠道”。

至2014年,按专业、分领域的红十字志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红十字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人数达到300万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40万人。

制度化、法治化阶段(2014-至今)

2014年,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要求建立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2016年,经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中央文明办同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法律保障,积极扶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2017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把“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列为红十字会法定职责。同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志愿服务条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进入法治化运行阶段。

2019年11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印发《关于加强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覆盖广泛、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水平全面提升,红十字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成为改善民生福祉、完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当前,制度化和法治化仍是红十字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红十字志愿服务发展的特点

各级红十字会坚持“按专业、分领域”发展原则,大力发展红十字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具有红十字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红十字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全国注册红十字志愿者138万人,登记红十字志愿服务队1.6万支。

为便于展现近年来志愿服务工作的特点,团队选取11个省的100名志愿者、27支志愿服务队伍和20个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抽样对比。梳理分析抽样结果,可以清晰看出,红十字志愿服务呈现五个明显特征:志愿者多元化、队伍专业化、项目地域化特征明显,典型带动、组织引领作用明显。

志愿者多元化特征明显。梳理100名志愿者构成,可以发现志愿者人员结构丰富多元、服务领域广泛多元、队伍发展复合多元特征十分明显。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例,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4.04%、学生35.07%、机关事业单位5.06%、生产/运输人员3.44%、服务业人员1.16%、农牧业0.71%、军人0.52%,覆盖党政军民学各个群体。从抽样结果来看,从事无偿献血类占22%、综合类占22%、造血干细胞类占16%、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类12%、应急救援类占10%、应急救护类7%、人道救助占6%,社区服务类占5%,志愿者在各领域均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三献志愿服务合计达到60%,社会接受度更高。相当一部分志愿者在接触某项红十字工作,或从事相关志愿服务活动一定时间后,对红十字事业认可信任度提高,开始全面从事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并带动亲友身边人共同参与,服务内容和人员结构到从单一到多元转变。

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化特征明显。抽样的24支志愿服务团队中,三献志愿服务队9个、社区服务志愿服务队7个、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4个,分别占比37.5%、29.2%、17%,均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在当地甚至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如福建水上救援队围绕“水上救援”的主题,多年来做了许多宣传、救援、保障志愿服务工作,荣获2019年“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志愿服务项目地域化特征明显。在抽样的20个项目中,社区服务志愿服务项目有6个,占20个项目的30%。近年来,红十字志愿服务与当地实际结合更加紧密,各省红十字会都在不断探索符合当地经济文化特色的服务社区、方便群众的志愿服务项目。如浙江舟山结合水域广泛的特点,实施“巡回医疗志愿服务项目”,自2005年起定期组织志愿者前往全市各偏远地区、海岛,为群众免费送医送药。此类密切联系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接地气”项目是红十字志愿服务扎根基层的有力抓手。    

优秀志愿者的典型带动作用明显。优秀志愿者作为志愿者队伍的骨干和“领头羊”,发现、培育优秀志愿者,并发挥好他们在志愿服务团队建设、活动开展、事业拓展,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红十字志愿者,代表人物如江苏南通的“磨刀老人”吴锦泉、辽宁的郭明义、江西章金媛、安徽的傅强、北京叶如陵等。以他们为代表的红十字志愿者是全社会的道徳楷模,是红十字事业的重要支撑。

红十字会的组织引领作用明显。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各地红十字会出台关于登记、管理、培训、激励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红十字志愿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组织的引领作用,为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了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

与此同时,红十字志愿服务也存在服务主题上没有充分体现时代特征,服务内容上没有充分契合群众需求,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协同发展方面不够,全国一盘棋的局面没有很好的形成等不足。

新时代红十字志愿服务发展路径

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红十字会应该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红十字志愿服务正是红十字会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和工作抓手。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筑牢红十字志愿服务发展基础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首先要在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筑牢红十字志愿服务发展基础,保证红十字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健全组织体系。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吸纳文明办、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参加,加强对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志愿服务工作年度计划和阶段性重大议题,规范和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大力发展红十字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促使红十字救护员、应急救护师资、救援队员、无偿献血者、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注册成为红十字志愿者;积极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培育,通过骨干培养、项目资助和示范引领,做大做强志愿服务组织。

健全制度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平台,全面落实红十字志愿者的招募制度和志愿服务项目信息的发布,及时有效匹配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健全红十字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加强对志愿者和志愿者骨干的培训,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能力素质;完善对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表彰奖励制度,探索建立基于志愿服务时长和质量的积分激励机制。

健全工作体系。在思想上认同红十字理念、行动上积极支持红十字事业的社区、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志愿服务基地,结合“博爱家园”等项目运行,提高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把志愿服务基地打造成红十字精神的传播站;积极配合各级党委、政府参与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打通盘活红十字服务站、红十字救护站、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等活动阵地,建立红十字人道服务平台,为文明实践工作服务。

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服务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红十字会的宗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也是红十字志愿服务应有之主题。

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运用新媒体、新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三献”知识,积极推动无偿献血、“红十字爱心相髓”和“红十字生命接力”工程建设;大力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普及群众性自救互救与防灾避险知识;积极组织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充分发挥红十字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力量,结合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参与社会健康治理的意识,推动群防群控、全民参与良好格局的形成。

开展人道关怀,为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新渠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各级红十字会要积极搭建好为民服务平台,把服务群众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落脚点,为畅通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新途径。

丰富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红十字会员、志愿者队伍,打造一支素质过硬、服务规范、形象良好、群众满意的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会员、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乡镇、街道、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积极发展红十字基层组织,推进基层组织有效覆盖。充分利用基层组织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以服务温暖群众,以真情关爱群众,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畅通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聚焦主责主业,“按专业、分领域”在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筹资劝募、国际人道援助等专业领域积极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建好用好博爱家园、红十字救护站、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献血屋、社区服务站等阵地,将其打造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

加强品牌建设,促进红十字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红十字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应以品牌发挥优势,以品牌凝聚人心,以品牌建设推动红十字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着力打造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结合实际,引导、支持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发挥优势设计实施符合群众需求的项目,打造红十字品牌项目和品牌志愿服务组织,助力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善用新媒体新手段新渠道联系群众,开展高质量的线上线下活动,使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充满生命力和号召力。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及时褒扬红十字工作中涌现的捐赠者、捐献者和优秀会员、志愿者,弘扬自愿捐献、高尚利他的奉献精神和奉献爱心、挽救生命的社会风尚,感召和激励更多人参加到公益事业中来。把表彰激励与事迹宣传有机结合,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手段,拓宽宣传渠道,大力宣传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

当前,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红十字志愿服务必须明确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体系建设,发挥特色优势,积极融入和参与社会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更好的贡献红十字力量。

作者:曹芦松 安徽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本文系红十字国际学院第一期人道事务高级研修班优秀论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