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途中一抹红
——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暨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春运志愿服务活动侧记
时间:2022-02-25
2月9日7时50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红十字志愿者饶巧丽冒着严寒转乘两趟地铁,提前10分钟来到呼和浩特站,和另外两名搭档周长红、李秀琴在签到表上一一签到,随后她们穿上红马甲,清点物资后上岗服务。
她们是红十字春运志愿者,春运期间在呼和浩特站、汽车站等场所开展行李搬运、电子购票、乘车指引、防疫消杀、应急救护等便民志愿服务,用爱心和热情为春运增添一份感动与温暖。
母女同上阵
志愿者饶巧丽是呼和浩特市红十字黄河飞天志愿服务队队长,也是自治区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师资。春运期间,她和上大学的女儿同时报名参加了自治区红十字会与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联合发起的春运志愿服务活动,母女俩都被安排在呼和浩特站。
8时30分,呼和浩特站热闹了起来,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通过安检后,在一楼大厅寻找检票口。不时有人向“红马甲”求助:“去哪里换取纸质车票?”“在哪儿候车?”
饶巧丽耐心地向旅客解答。看到老年人和带小孩的旅客,她快步迎上去,询问所乘车次后,把他们引领到“无障碍电梯”绿色通道。当天是饶巧丽春节后的第三个上岗日,她仔细检查急救站设备操作系统,拿出身份证和手机,尝试用两种不同方法从急救站取出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急救站里配备的AED是‘救命神器’,一定要保证随时能取出来。”饶巧丽说。
饶巧丽的女儿靳月明在韩国读大学,因为疫情,去年暑假回国后一直在家中上网课,业余时间跟着妈妈一起做公益,当过疫苗接种志愿者、核酸检测志愿者、应急救护培训志愿者。今年寒假,她和妈妈一起接受了自治区红十字会组织的春运志愿服务岗前培训,成为一名红十字应急救护员。
“参加志愿服务感觉特别光荣,也从中收获了很多。”靳月明说。
母子传爱心
呼和浩特东站服务台电话响起,一趟从北京驶来的高铁上有两位乘客行动不便需要轮椅,红十字志愿者范子琦带领当班志愿者从车站的红十字应急救护角取出轮椅,立即前往站台。大家合力将两位乘客转移到轮椅上,一直护送至出站口。乘客乘车离开后,他们才返回岗位。
范子琦是一名大学生,在母亲的带动下,参加了今年和去年的红十字助力春运、暑运活动。这一次,他当选为岗位班长,负责岗位志愿者组织、管理等任务。
范子琦的母亲张和燕是资深红十字志愿者,2017年加入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紫丁香之爱志愿服务队,参加献血、助老、助残、助幼等公益活动上百次。她说:“希望孩子能从公益活动中感悟志愿服务精神、锤炼人格品质、收获人生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我带他参加红十字志愿服务的目的。”
在母亲的带动下,范子琦积极参加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他说:“参加志愿服务,收获了快乐、结交了朋友、提高了能力。我也想像我的母亲一样传递爱心和正能量,让更多人加入红十字志愿者大家庭,一起做好事。”
帮助别人充实自己
“请您间隔1米排队检票,谢谢合作!”“去往薛家湾的乘客就要检票了,请提前把身份证准备好!”在呼和浩特长途汽车站,广播里循环播放着防疫和出行提醒。
“大爷,您把口罩带好。”志愿者莎仁托娅提醒一位口罩挂在下巴上的旅客。莎仁托娅是呼伦贝尔学院的学生,因为妈妈是一名红十字志愿者,她从大一开始就跟着妈妈参加了暑运、春运志愿服务活动。
今年,莎仁托娅发动了两名同学一起报名参加培训服务春运,协助车站工作人员查看核酸检测单、健康码、帮助旅客自助购票等。她说:“当志愿者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我学会了管理时间,学到了应急救护本领,假期过得很充实。”
志愿者魏彩霞是一名语文教师,负责为旅客提供应急救援服务。多年前,她在新闻里看到一名儿童因食道卡入异物未能及时救治而离世,这让她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学习一些应急救护技能,给学生多一分安全保障。
“第一次服务春运,上岗期间没有遇到特殊情况,很开心,祝旅途中的人们一路平安。”魏彩霞说。
红十字春运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20年12月5日,为2021年春运、暑运提供了保障服务,先后有627人次参与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近5000小时。今年春运期间,共有近百名志愿者参与。
孙慧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