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之约 冬奥有我

——走进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冬奥会医疗 保障团队(二)

时间:2022-03-04

冬奥赛场上来自全世界的冰雪健儿全力拼搏。赛场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同样争分夺秒、为赛事的成功举办努力拼搏,他们是冬奥会医疗保障人员。让我们走进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冬奥会医疗保障团队,倾听他们身为红十字人的坚守奉献和身为医者的责任担当。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冬奥会医疗保障团队为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冰立方、首钢大跳台、首体花滑训练馆、首体速滑训练馆、主媒体中心、首钢奥组委总部、延庆颁奖广场提供地面救护车医疗保障,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云顶场馆群、古杨树场馆群提供直升机航空医疗保障,努力为运动员和赛会各参与方提供专业、快速、高效的医疗服务。

冬奥组委总部保障车组

冬奥组委总部场馆是整个冬奥会的“大脑中枢”,人员庞杂、部门众多。针对这一情况,2022年1月13日救护车组进驻后,孟晓丽就带领全体车组人员推着担架车,仔仔细细地走遍了每一个工作场所,每一条道路,每一个电梯,每一个角落,研究制定救援路线、急救流程,解决狭小空间施救等问题。根据冬奥组委要求,除正常医疗保障工作外,他们还为餐饮、安保、物业、武警、消防等多个部门开展了10多场AED使用和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知识培训,顺利完成冬奥总部第四类人员的全员培训工作。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他们还每天利用空暇时间开设小课堂,为各部门进行专业培训,他们说要在冬残奥会结束前,让总部所有人都能学习掌握自救互救知识技能。白天,孟晓丽做培训、组织演练、和各部门开会沟通,沉稳干练、雷厉风行,可晚上回到驻地跟家里视频后,她总会红了眼睛,因为家里有她病重的姑姑,她一直跟姑姑说,你再等等我,我很快就回去了。可是,姑姑到底还是没有等到她回家。大年初六,姑姑走了。没能见到姑姑最后一面,心痛、遗憾、自责。第二天,孟晓丽把所有情绪藏在心底,又投身到了工作之中,她说,我来到这里,保障冬奥就是我的责任,我一定要做好,家里人包括姑姑都很理解我。

图片1.jpg

国家体育馆保障车组

冬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承担5场女子冰球和24场男子冰球比赛。赛程密集,任务繁重。赛事开始第二天车组就转诊了6位患者,于是全员上岗,分成竞赛馆FOP值守组、训练馆FOP值守组、替换组、机动转运组,大家分工明确,轮班值守。高洪涛是保障车组组长,也是场馆协调员,他早上7点出发去场馆,保障运动员比赛训练,组织开展演练,对接协调场馆各单位,清点各类物资、汇总各类信息,一直要到晚上12点才能回到驻地,回去后也不能马上休息,他还要根据第二天的赛程安排准备防疫物资、安排队员上冰保障班次、写工作日报,所有事情都忙完往往要到凌晨1、2点。从1月23日进驻场馆到冬奥会结束,几乎每一天都是这样的工作节奏。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让他心脏有些不舒服,幸好检查之后没有问题。就在他为保障冬奥奋战时,春节期间他的妻子,也是999医护人员,赶赴了支援丰台疫情防控一线,只有老人独自在家照顾两个孩子。为了让他安心工作,直到支援任务结束后才告诉他,家人说,家里都是小事,冬奥会是国家大事,咱们绝不给单位和国家添麻烦。家人的理解支持让他非常感动,也给了他极大的动力。他说,有幸参与冬奥,感到非常自豪,接下来定将全力以赴、竭尽所能保障好冬残奥会。

图片2.jpg

邢瑞霞是车组护士,1月6日就进驻场馆了,进驻前两天刚刚切除了腿部的一个大疖子,需要每天换药。她没有提任何要求,自己购买了换药盒,按照规定时间走上了工作岗位,白天认认真真工作,晚上回到驻地后就自己换药。

图片3.jpg

医生杜威的父母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好,还有2个孩子,他1月6日进驻场馆,把家里所有的重担都压到了爱人肩上。护士庄开雨的奶奶已经86岁了,老人身患多病,春节期间正好过生日,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亲眼看一看孙子,可他因为执行冬奥保障任务还是没有回家。而他们的家人,知道他们是在为冬奥保障的时候,全都没有怨言,全都无条件的支持他们。

图片4.jpg

首钢大跳台保障车组

王红雨是一位“老急救人”了,菲律宾“海燕”台风、雅安地震、北京八达岭暴雪、北京7.21特大暴雨等灾害救援现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2016年G20杭州峰会医疗保障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这次冬奥会医疗保障,他又挺身而出、主动作为,担任了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救护车保障组组长。赛前,他一遍又一遍的研判保障方案、梳理保障流程、完善物资配备,配合各部门开展人员选拔培训,与冬奥组委运服部医疗处、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朝阳区卫生健康委及各场馆医疗经理沟通对接。赛时,根据各场馆保障情况,随时和各场馆协调员沟通,及时解决各场馆出现的新情况、各车组出现的新问题。同时,首钢大跳台是北京冬奥会唯一一个户外比赛场馆,且正值寒冬、现场条件艰苦,他主动承担了该场馆的救护车保障组组长一职。进驻后一天都没有休息,每天到场开展工作,主动和场馆医疗团队进行工作对接,早晚参加医疗领域例会,及时把新要求、新工作传达到每个车组。

图片5.jpg

朱俊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急救医生,赛前为出色完成这次冬奥会现场医疗急救工作,在繁忙的院前医疗急救及管理工作中,利用空闲时间完成了冬奥组委各项线上培训考核,并积极参加中心组织的各项实操和冬奥基础知识培训。进驻场馆后,主动放弃倒休,每天坚持到FOP工作站值守,不知不觉脸上晒出了一片片伤痕。同时,他还发挥优势,协助FOP工作站完成了受伤运动员脊柱板搬运、固定培训,船式担架滑降救援培训等,极大提高了保障团队的现场救治能力。

图片6.jpg

得知中心要承担冬奥会医疗保障任务后,刘昭祯第一时间就报名了,当确定自己在保障人员名单时,他开心的像个孩子。能参与冬奥任务,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啊。为了完成好保障任务,赛前他利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冬奥知识,积极参加急救技能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急救员证。因为赛前多次到场馆参加医疗领域的专项和全要素演练,并积极争取参加了赛前小闭环期间的保障工作,对场馆流线和赛事特点比车组其他人了解的多一些,在全员到岗后积极带领大家熟悉场馆内布局分区、转运流线,还驾车带领大家熟悉定点医疗机构的转诊路线以及定点洗消站的行驶路线。

图片7.jpg

车组还有一位来自江苏的志愿者医生吕晓蕾。作为一个南方人,来到北京唯一一个户外的比赛场馆,一开始有点害怕,主要是怕冷,这是她进驻前内心真实的写照。但一想到马上要参加冬奥会医疗保障这个伟大而又光荣的任务,这个顾虑马上就被这个“倔强”的女医生抛在脑后。赛前她一直和中心协调员保持联系,只为更多更全面的了解急救工作和赛事相关要求。坚持完成了线上培训和线下技能操作培训任务,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冬奥组委颁发的荣誉证书。抵达场馆后,冷了就多贴几个保暖贴;因为到岗后要二级防护,上岗前都不敢多喝水。遇到外籍人员转运和咨询时总是能发挥个人外语特长,这就是吕医生的工作日常。她还总开玩笑说:不要把我当个女人,我现在是急救医生,能够克服的都不叫困难。

图片8.jpg

撰稿:王红雨、高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