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中国红十字运动初期发展

——纪念中国红十字会建会118周年

时间:2022-03-08

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初期发展史上,上海堪称“地标”,其地位与影响非同一般,其中多个方面格外引人瞩目。

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地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国际红十字运动的诞生源于一场战争——索尔弗利诺战役;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同样源自一场战争——日俄战争。

1904年2月8日,日军突袭旅顺,日俄战争爆发。为援救遭受战争劫难的东北同胞,在上海绅商沈敦和、施则敬、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奔走联络下,在“钦差大臣”吕海寰、盛宣怀、吴重熹的鼎力支持下,1904年3月10日,中英法德美五国爱心人士集会于上海英租界公共工部局,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支会”。3月17日,正式定名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虽为五国合办,但因“在中国地方创始承办,中国遂永有红十字会主权。”中国红十字会由此诞生。上海作为中国红十字运动发祥地、诞生地的地位也由此确立。

红十字本土化的试验场

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也是“冒险家的乐园”。上海的对外开放,产生巨大吸附力,吸引八方来客尤其江南绅商的集聚,使上海充满活力。他们以上海为依托,引进西方红十字理念并付诸“试验”。

早在1899年春,汪炳等人创设“中国施医局”,“酌照红十字会章程办理,有事施于军事,无事施于贫民。”换句话说,“中国施医局”其实就是具有红十字性质的新型慈善组织。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旨在瓜分中国的侵略战争。为救助北方落难同胞,陆树藩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救济善会”,依照“外国红十字会之例,为救各国难民及受伤兵士起见”。该会超越了传统善会善堂的局限,救护对象也不仅仅是本国伤兵难民,而是“各国难民及受伤兵士”,更重要的是,救护行动遵照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基本精神和行为规范,不分敌我,以体现红十字的“中立性”,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先声。

日俄战争爆发后,1904年3月3日,沈敦和、施则敬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决议效仿中国救济善会的做法救济东北难民。虽然“红十字”三字赫然在目,但“善会”二字使其蒙上传统善会善堂的浓重色彩,不是真正意义的红十字会,无法得到交战双方的认可。一周后,沈敦和等不得不另起炉灶,组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经过多年发展,红十字会在上海瓜熟蒂落。而红十字会成立后,体制机制以及各种创新举措,如医院学堂创设、会员征集、战事救护、灾难救助、社会救济、国际救援、疫病防治、宣传阵地建设等,无不以上海为中心。上海已然成为红十字运动本土化的试验场。

传播红十字文化的基地

1843年上海正式对外开放后,得益于“江海要津”的区位优势而迅速崛起,一跃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大都会。作为19世纪人类文明结晶的红十字运动,登陆中国,首先在上海找到生长点。

1863年国际红十字运动在欧洲兴起,短短11年后,亦即1874年,红十字理念即传入上海,这是红十字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开端。当时日本出兵侵略台湾,中日两国发生冲突。上海的《字林西报》《申报》开始讨论战争救护问题,对红十字“中立性”原则推崇备至,盛赞红十字会的博爱善举,希望中国能够效仿。甲午战争后,上海各大报刊如《申报》《中外日报》《时报》《新闻报》《时务报》等,广泛传播红十字文化,掀起了中国红十字启蒙运动的高潮,《中国宜入红十字会说》《创兴红十字会说》《红十字会说》《红十字会历史节译》《红十字会条约》《中国亟宜创兴红十字会说》之类的文章连篇累牍,振聋发聩,启人心智。

中国红十字会诞生后,上海更是成为传播红十字文化的基地,无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上海都是引领者。透过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中国红十字会高等医学堂、中国红十字会护士学校、《人道指南》《中国红十字会杂志》《中国红十字会月刊》等载体和平台,红十字文化得以向全国扩散。

全国红十字运动的中心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兴办公益慈善事业的物质保障。明清时期,江南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慈善事业也最兴旺,由此形成浓郁的慈善文化传统,在江南地区承传、弘扬,营造出良好的公益慈善氛围,对红十字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温床。时论曰:“沪上交通之地,耳目易周,苟办理之得法,即足以模范全国,办理而稍有成效,即可以推广内地,故不办红十字会则已,苟欲办之,必自上海始。”

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的诞生,得益于浓厚慈善文化传统和雄厚经济实力的“双轮驱动”。虽然民国时期,总会移设北京,但其更具象征意义,具体工作均由上海总办事处主导,中国红十字会统一大会、首届会员大会、第二届第三届会员大会均在上海召开,各项会务业务也都从上海推展,直到1937年上海沦为“孤岛”,上海都是全国红十字运动的中心舞台,无可替代。

以上四个方面的“合力”,使上海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初期发展史上独领风骚,成为全国红十字运动的枢纽,引领、示范、推动红十字事业发展。1924至1925年,两次江浙战争期间,在总会、总办事处的扶持之下,上海地区除原有的沪城分会、吴淞分会外,嘉定、青浦、宝山、闽行、南汇、金山等县级分会和黄渡、娄塘、南翔、大场、泗泾、鲁家汇镇、莘庄、胡家桥、三林塘等乡镇级分会“遍地开花”,纷纷涌现。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为上海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全国枢纽和上海地区红十字运动相互激荡,相互促进,为上海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初期发展史上地位的确立臂助良多,功不可没。

作者:池子华  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