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旌旗映海天
——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多科目低温海域救援训练实录
时间:2022-03-18
2月22日至25日,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在崂山脚下黄海之滨开展为期4天的多科目低温环境抗寒训练。
针对春节期间多次发生游客被困礁石求助事件,22日至23日搜救队连续两天跨越8海里顶风破浪,航行至崂山头“八仙墩”海域进行实战性拉练。八仙墩海域为两股海流交汇之处,即便无风都波涛汹涌,能够达到四级海况,非常适合搜救队开展海上IRB(充气式救生艇)救援技术训练。两天里,搜救队在八仙墩海域分别进行了快速救援、活饵救援、抵礁救援、障碍物跨越以及水下救捞等科目的实训,在3℃的冰冷海浪中锻造了筋骨,夯实了技术。
24日,搜救队开展建筑物坍塌救援技术中的支撑技术科目训练,从方案制定、人员分工、环境评估、现场测量、具体操作一步步按流程进行,对存在坍塌风险的楼板进行罗马柱支撑,达到加固目的。
25日,搜救队进入山野,开展山岳突发事件搜救科目训练。训练中,模拟人员野外登山迷路不慎被困山崖中部的场景。青岛红十字搜救队根据被困者求助信息和线索,利用搜救犬找到被困者位置,研判现场环境,开始运用山岳绳索救援技术向上疏散,将被困者安全解救。
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初创于2008年11月18日,是红十字志愿组织的一员。历经13年艰苦奋斗,搜救队已具备在院前急救、山岳搜救、绳索救援、岸际救援、急流与洪水救援、建筑物坍塌救援、冰面救援、潜水救捞、车辆事故救助、山火扑救等十个应急领域开展救援作业及技术输出的能力。参与过玉树、彝良、雅安、鲁甸、尼泊尔、厄瓜多尔等地区的地震救援,河南“7·20”特大暴雨等多地水灾、泥石流、风灾等救援任务,以及发生在山岳、水域等的救援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救援经验和实战能力。
同时,参与应急管理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应急救援员》和《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两部标准的编纂及主笔工作,为中国应急体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对标“全灾种,大应急,大救援”要求,在应急管理部组织的全国首届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多次在应急管理部组织的全国消防救援队伍水域救援技术培训班中参与主导授课;向各省市消防救援指战员分享救援技术,为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贡献了红十字志愿者积极且独特的力量。
◎相关链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援豫救援队保障项目”
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支水上救援队、搜救队、防疫消杀队等社会救援力量的3万多名志愿者救援队员赶赴一线,分秒必争投入防汛救灾、转移群众、防疫消杀等任务。
中国红十字基金联合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山东聊城特战救援队、河北岭俊救援队、山东潍坊先锋应急救援队、汉中红十字天瀚救援队、平度红十字救援队、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十字救援队、天津红十字救援队等多支队伍,组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驰援河南救援队”,在灾情严重的新乡市及周边持续搜救并转移受灾被困群众。
持续强降雨导致位于新乡市牧野区西北部寺庄顶村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近2000人被困,但是现场救援难度很大。“被困的每一个人,我们都要把他们接出来,带到安全的地方。”7月23日上午,第一次进入寺庄顶村时,青岛红十字搜救队队长李延照大声告诉在洪水中等待的人们。两天后,寺庄顶村的被困群众已经全部被转移出村。
营救寺庄顶村,是全国各级各类上百支红十字救援队在河南洪涝灾区开展救援行动的一个缩影。
为帮助一线救援队解决后顾之忧,7月23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协同河南当地应急管理部门,联合腾讯基金会、快手、新奥、大金等多家机构、企业,开展“援豫救援队保障项目”,向驰援河南灾区的社会应急救援队提供经费支持。在河南受灾地区参与应急救援、抢险救灾、防疫消杀等工作的救援队均可申请保障资金,每支救援队可以申请一次经费资助,最高标准10万元。资金可用于购买人员保险、设备采买、交通差旅、餐食补贴等。
截至2021年12月31日,该项目共资助334支救援队,累计资助款超过2900万元。该项目在构建应急救援协作网络,打造灾害救援枢纽机构的探索中迈出了重要一步。据统计,接受该项目资助的救援队转移安置群众超20万人次、参与卫生防疫消杀超过7000万平方米。该项目获得超过18万人次的公众捐款支持。
图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摄影:付春来